郑玄欲注《春秋传》中的哪一件事?郑玄无私文言文翻译
本文目录
- 郑玄欲注《春秋传》中的哪一件事
- 郑玄无私文言文翻译
- 郑玄夫子是谁
- 东汉时有两郑郑玄被称为前郑郑众被称为后郑对吗
- 郑玄注春秋的典故出自哪里
- 郑玄的后人还有吗
- 后汉书《郑玄传》译文赏析
- 后汉书郑玄传原文及翻译
- 郑玄拜师时的故事有什么
- 郑玄名词解释
郑玄欲注《春秋传》中的哪一件事
‘郑玄欲注《春秋传》 ’出自《郑玄谦让无私》一文。
1、原文
《郑玄谦让无私》
郑玄欲注《春秋传》,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听君向言,多与我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遂为服氏注。
2、翻译
(1)郑玄想为《春秋传》作注,还没有完成时,(他)有事到外地去,与服子慎不期而遇,同住一个客店,起初彼此不认识,服子慎在客店外的车上和别人谈论自己为《春秋传》这部书作注的想法,郑玄听了很久,(觉得服子慎的看法)多数和自己的相同。
(2)郑玄于是走到车边对服子慎说:“我早就想为《春秋传》作注,目前还没有完成。听了您刚才的话,(看法)大多与我的相同。现在,我应当把自己所作的注全部送给您。”于是服子慎写成了《春秋左氏传解意》。
扩展资料:
1、《郑玄谦让无私》塑造了郑玄无私奉献,与同类文人心心相犀,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的谦让君子形象。
2、谦让,是君子之道。君子之所以懂得谦让,是因为这不仅是做人的美德,也是做人的智慧。以退为进,以屈为伸,才是做人的大道理。常见小人斗气,锋芒尽露,睚眦必报,不可一世,最后害人不利己。
3、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因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没有谁能够脱离周围的事物而孤立地存在。但在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去帮助别人。正如《郑玄谦让无私》一文中,郑玄让稿,成人之美的高尚行为,是助人为乐、利人利众的仁义表现。
郑玄无私文言文翻译
1. 郑玄无私文言文翻译(世说新语)
融门徒四百余人,登堂入室的五十多位。马融素来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见,于是让高业弟子传授在玄。郑玄日夜苦读,从未怠倦。正好马融召集诸生考讨论图纬,听说郑玄善于计算,于是召见在楼上,郑玄于是趁机请教一些疑问,问完后便告辞回家。马融感慨地对门徒说:“郑先生现在离开,我道束了。”
郑玄独自游学,十多年后才回到了家乡。家里贫穷,他在东莱,学生跟着已经成百上千的人。于是党锢之事,他与同郡孙嵩等四十多人都被禁锢。交替隐修经业,闭门不出。
灵帝末年,**解除,大将军何进听说后征召他。州郡以进权贵外戚,不敢违背他的心意,于是就胁迫玄,不得已才去的。升为设置几杖,待遇很优厚。郑玄不接受朝服,而以幅巾见。一个晚上逃跑了。后将军袁隗上表任侍中,因为父亲去世而不走。国相孔融非常敢在玄,鞋鞋制造门。
当时大将军袁绍总共冀州,派遣使者邀请郑玄,走在客人,郑玄最后到达,就请上座。袁绍客多豪杰,并有口才,见到玄儒的,还认为他是个学识渊博的人,比赛设异端,百家互起。郑玄依次辩回答。大家都出来询问表,无不叹服,当时汝南应劭也归顺袁绍,于是自己总结:“所以泰山郡太守应中远,北面自称弟子怎么样?“玄笑着说:“孔子的门以四科考察,颜回、子贡的人不称职官员空缺。”韵有惭愧的神色。袁绍于是推举郑玄焉茂才,表为左中郎将,都不去。朝廷征召他任大司农,给他安车一乘,所经过的地方官吏迎接和送别。桓玄于是以有病为由请求退职回家。
2. 郑玄谦让无私 全文翻译
原文
郑玄欲注《春秋传》,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听君向言,多与吾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遂为服氏注。
译文
郑玄想注《春秋传》,还没有完成。有事外出,与服子慎(虔)不期而遇,同住一个客店,起初彼此互不认识。服虔在客店外的车上和别人谈论自己注这部书的想法。郑玄听了很久,觉得服虔的见解多数和自己相同。于是走到车边,对服虔说:“我早就想注《春秋传》,目前还没完成。听了您刚才的话,看法大多与我相同。现在,我应该把自己所作的注全部送给您。”这就是服氏《春秋注》。
3. 英语翻译原文: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绍客
当时大将军袁绍统兵冀州,派使者邀请郑玄,大宴宾客,郑玄最后才到,便请到上座.郑玄身高八尺,能喝一斛酒,眉目清秀,仪容温和高大.袁绍的客人中有许多豪爽俊杰之士,并且很有口才.他们见郑玄是个儒生,不认为他是个学识渊博的人,竞相设置奇异的问题,百家交替提问.郑玄依次辩论答对,都出乎问者的意料之外,都是他们闻所未闻的,他们全都惊叹佩服.当时汝南应劭也归顺袁绍,自我夸赞说:“从前的太山太守应中远,做您的学生怎麽样?”郑玄笑着说: “仲尼之门考察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回、赐等人不自称官职.”应劭脸上带有惭愧之色.。
4. 郑玄谦让无私 全文翻译
原文郑玄欲注《春秋传》来,尚未成。
时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
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源注,尚未了。听君向言,多与吾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
遂为服氏注。 译文郑玄想注bai《春秋传》,还没有完成。
有事外出,与服子慎(虔)不期而遇,同住一个客店,起初彼此互du不认识。服虔在客店外的车上和别人谈论自己注这部书的想法。
郑玄听了很久,觉得服虔的见解多数和自己相同。于是zhi走到车边,对服虔说:“我早就想注《春秋传》,目前还没完成。
听了您刚才的话,dao看法大多与我相同。现在,我应该把自己所作的注全部送给您。”
这就是服氏《春秋注》。
郑玄夫子是谁
关于郑玄夫子:1. 人名。郑玄是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献,使经学达到成熟一门学术,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辉煌壮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 《郑玄夫子》也是一部电影。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东汉时有两郑郑玄被称为前郑郑众被称为后郑对吗
东汉时有两郑郑玄被称为前郑郑众被称为后郑,说法是错误的。郑兴,字少赣,东汉经学家。任太中大夫。初治《公羊传》,曾师事刘歆,兼治《左传》及《周礼》。郑众,字仲师,为郑兴之子。东汉经学家。曾任大司农,世称郑司农。传其父《左传》之学,兼通《易》、《诗》。郑兴、郑众父子皆曾作《周礼解诂》,已佚。郑玄注《周礼》有郑司农云,即引郑众之说,经学家称郑兴、郑众父子为先郑,称郑玄为后郑,以别之。郑兴、郑众父子又称二郑。
郑玄注春秋的典故出自哪里
原文郑玄欲注《春秋传》,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听君向言,多与吾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遂为服氏注。
译文郑玄想注《春秋传》,还没有完成。有事外出,与服子慎(虔)不期而遇,同住一个客店,起初彼此互不认识。服虔在客店外的车上和别人谈论自己注这部书的想法。郑玄听了很久,觉得服虔的见解多数和自己相同。于是走到车边,对服虔说:“我早就想注《春秋传》,目前还没完成。听了您刚才的话,看法大多与我相同。现在,我应该把自己所作的注全部送给您。”这就是服氏《春秋注》。
这个记载说明了三个问题:
1、马融的心量极其狭隘;
2、式盘的应用在那时已为学者常用;
3、郑玄在“易”应用方面,胜于马融。
同时说明灵活运用所学技能与生活中的重要性。还有做人不要锋芒毕露,容易遭人嫉妒。
郑玄的后人还有吗
郑玄的后人还有。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郑玄的后人主要在山东,郑玄有一子叫郑益恩,名益字益恩,东汉时期北海高密人,生卒不详,郑益恩是大经学郑玄独了,他化时妻有身孕,后汉书张曹郑列传载,玄唯有一子益恩,孔融在北海举为孝廉及及融,为黄巾军所围,益恩赴难损身,有遗腹子玄,郑玄后代名人辈出,多有名门望族。
后汉书《郑玄传》译文赏析
郑玄传
【题解】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市)人,东汉着名经学大师。本传详细记述了郑玄潜心经学、淡泊名利、气节凛然的一生,显示他清醒的人生定位与恒久的价值追求。他对儒家经典的注释,长期被封建统治者作为官方教材,收入九经十三经注疏中,对于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传承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郑玄是东汉以来承先启后的经学家,卓越的古籍整理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
【原文】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八世祖崇,哀帝时尚书仆射。玄少为乡啬夫,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筭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筭,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及党事起,乃与同郡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不出。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着《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初,中兴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之徒争论古今学,后马融答北地太守刘绬及玄答何休,义据通深,由是古学遂明。
【注释】
受业:跟从老师学习。
喟然:叹气的样子。
禁锢(gù):关押和监禁。东汉时,指朝廷规定不得在 *** 部门任职。
经业:儒家经书之业。
杜门:闭门。
【译文】
郑玄,字康成,他是北海郡高密县人。八世祖为郑崇,在汉哀帝的时候任尚书仆射。郑玄年轻时任乡啬夫,离任后,便常常到当地的学校去学习,不愿意做官为吏,他的父亲多次为此恼怒,也不能阻止他。后来就到太学跟随老师学习,尊奉京兆第五元先为师,开始通晓《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筭术》。又随从东郡张恭祖学习《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由于在崤山以东地区感到没有值得求问的人了,郑玄便西行进入关中,通过涿郡卢植的介绍,尊奉扶风郡马融为师。
马融的门徒有四百多人,登堂入室的有五十多位。马融素来对人怠慢而声望显赫,郑玄待在他的门庭之下,三年都不能见到他一面,马融指派他身边学业优秀的弟子给郑玄传授学问。郑玄日夜推求学理诵读经籍,不曾有丝毫松懈倦怠。有一次,正好马融召集门徒考查论证图谶和纬书,听说郑玄善于算学,便将郑玄召到楼上去见他,郑玄便趁机向他问询自己不能理解的疑难义理,问完之后就向他告辞回家去了。马融感慨地对门人说:“这位郑生现在离开了,我的教义就向东方传播了。”郑玄一个人去游学,十多年后才回到乡里。家庭贫困,便在东莱郡租种别人的田地,跟随他的学徒已有数百甚至上千人。
等到发生党争之事,郑玄竟和同郡孙嵩等四十多人一起被规定不能做官,于是就隐居起来,修习儒家经籍,关闭门户不再外出。当时任城何休正热衷于公羊经学,于是着述《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郑玄却针对这三本书都提出了辩驳。何休看到之后感叹地说:“郑康成走进了我的房室,操起了我的长矛,来讨伐我啊!”起初的时候,光武帝中兴汉朝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这些人为古文、今文经学争辩不休,后来马融回答了北地郡太守刘绬,加上郑玄与何休的对答,释义与考据都通达精深,从此古文经学便彻底兴盛起来了。
【原文】
灵帝末,**解,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州郡以进权戚,不敢违意,遂迫胁玄,不得已而诣之。进为设几杖为侍中,以父丧不行。
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告高密县为玄特立一乡,曰:“昔齐置‘士乡’,越有‘君子军’,皆异贤之意也。郑君好学,实怀明德。昔太史公、廷尉吴公、谒者仆射邓公,皆汉之名臣。又南山四皓有园公、夏黄公,潜光隐耀,世嘉其高,皆悉称公。然则公者仁德之正号,不必之路!可广开门衢,令容高车,号为‘通德门’。”
董卓迁都长安,公卿举玄为赵相,道断不至。会黄巾寇青州,乃避地徐州,徐州牧陶谦接以师友之礼。建安元年,自徐州还高密,道遇黄巾贼数万人,见玄皆拜,相约不敢入县境。
【注释】
设几杖:配备坐几和拐杖,表示尊重。
表:上表推荐。
不必:不一定必须是。
矧(shěn):也,也是。
驷牡:指驾一车的四匹公马。牡:公马。
【译文】
灵帝末年,限制列名党籍人士做官的禁令解除后,大将军何进听说了郑玄的贤名便派人前去征召他。州郡长官因为何进是极有权势的外戚,不敢违背他的意旨,于是就去迫胁郑玄,郑玄迫于无奈而去了朝廷。何进为他准备了坐几和手杖,对他以礼相待,待遇优厚。郑玄不接受何进所赐予的朝服,而是头裹整幅头巾去见何进。住了一宿便逃奔而去。此时郑玄已经六十岁,他的弟子河内郡赵商等从远道而来的有数千之多。后来将军袁隗上表推荐他担任侍中,郑玄也借父亲去世而不赴任。
北海国国相孔融深深敬佩郑玄,急匆匆地拖着鞋子上门拜访郑玄,并且告诉高密县要为郑玄特设一乡,说:“从前齐国设置了‘士乡’,越国建立了‘君子军’,都是敬重贤人的意思。郑君喜爱学问,实际上是心怀完美的德行。往昔的时候太史公、廷尉吴公、谒者仆射邓公,都是汉朝的名臣。此外,南山四位须眉皓齿的长者如有园公、夏黄公等,都隐藏光彩,隐居避世,世人赞赏他们高尚的节操,都全部称他们为‘公’。由此可见,所谓‘公’就是具有仁德之人的尊号,不一定是‘三事大夫’这类在朝中处于显位而有德之人。现如今郑君所在的乡应该称为‘郑公乡’。以前的时候,东海国于公只是凭判决狱讼知名就有人告诫乡里人去增扩他的门庭,何况郑公具有这样完美的品德,能没有一车四马通行的道路吗?可扩大他家门前的道路,让路面容纳高大的马车通过,并命名为‘通德门’。”
董卓将都城迁到长安之后,公卿大臣举荐郑玄任赵王的国相,因道路被阻断没能到达。正好遇上了黄巾军进犯青州,于是转道到徐州去躲避战祸,徐州牧陶谦以师友的礼节接待了他。建安元年,郑玄从徐州返回高密县的时候,在路上遇到了黄巾军数万人,他们见到了郑玄都一齐下拜,互相约定并表示不敢侵入高密县境内。
【原文】
玄后尝疾笃,自虑,以书戒子益恩曰:“吾家旧贫,不为父母群弟所容,去厮役于昔,勤力务时,无恤饥寒。菲饮食,薄衣服,节夫二者,尚令吾寡恨。若忽忘不识,亦已焉哉!”
【注释】
厮役:指卑贱冗繁的工作。
获觐乎:得以觐见。在位通人:当时名声显赫学问通达之人。
假田:租借耕地。
宜式序:按照顺序被朝廷录用。
元意:本意。
覃(tán)思:深思熟虑。
茕茕:孤苦伶仃。
勖:勉力。
差多:强于。
【译文】
郑玄后来曾病情危重,自己思前想后,便写信给儿子郑益恩,告诫他说:“我家以前比较贫困,不为自己的父母兄弟们所包容,离开了处理卑贱冗繁事务的吏职后,到周代、秦代的都城长安交游访学,往来于幽、并、兖、豫数州之间,才有机会去谒见那些为官而学识渊博的通达之人,和避世隐居的硕学大儒,只要有所领会都随从并拱手致敬,所以于学问之事有所领受。于是多方稽考六艺,略览经书注释,时常能够发现秘籍和纬书之学的奥妙。年过四十的时候,才回到家里赡养亲族,并租借田地进行耕作种植,以此来打发时光消磨岁月。遇到宦官专横跋扈独揽权势,因此被列为党人遭受禁锢,前后加起来一共14年,后蒙受朝廷的赦令,并被举荐为‘贤良方正有道’,受到大将军和三司府的征召。公车署两度征召,文牒相连姓名放在一起被争相召见的,都是宰相这一类。只有那些位居公相之位,德行美好、雅正大才,能够胜任志匡王室的大臣之职的人,才应该按照顺序被朝廷录用。我独自思量,不想在这方面担任职位,只想着陈述先世圣人孔子的本意,思考着整理百家不同的思想,也已经几乎竭尽我的才力,所以不愿意听从征召的任命,可是,没想到国家遭受黄巾军的祸害,而我南北漂泊,又回到家中。回到这里一年多了,现在已经七十岁了。家境向来衰落不振,又一再被耽误,按照礼法的要求,就应该将家事交付子孙。现如今我将年老的情形告诉你,将家事交付给你,我将闲居在家来安养身心,并将继续深思问学直到终了。如果不是拜谢国君的厚意,慰问烦忧的亲族,祭拜祖先的坟墓,观看野外的生物,又何曾拄着拐杖出门远行呢!家里的事情不管是大是小,你都一一承担下来吧。我感叹你孤独无依只有一人,竟然没有同胞兄弟可以依靠。一定要勉力追求君子的道义,深入细致地研究而不要荒废,恭敬慎重你的仪容和举止,去亲近有品有行之人。显赫的声誉是由你的同僚去成就的,而美好德行的树立在于自己的意愿。如果获得了美好的名声,对于你的生活也是无上荣耀的,又怎能不深思啊!怎么能不深思啊!我虽然没有为官造福的功业,也颇有辞官让爵的雅量。我自以为对经籍有研究和维护之功而感到快乐,差不多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羞耻。最后,如果说心中不平,只是因为亡亲的坟垄还没有修筑好,所喜欢的各类书籍都已经朽坏了,不能在礼堂上将它们写成定本,留传给志趣相同的后世好学之人。太阳已经偏西快要到黄昏了,哪里还能有更多的追求啊!家里现在比过去稍稍强盛了一些,希望你多劳费体力,及时耕作而不误农时,不要忧虑饥寒之事。少讲究些饮食,也不要讲究穿戴,这两个方面节省,还能让我少一点遗憾。如果你忘记而不能记住这些,那也就算了吧!”
【原文】
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邀)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身长八尺,饮酒一斛,秀眉明目,容仪温伟。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曰:“故太(泰)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劭有惭色。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公车征为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玄乃以病自乞还家。
五年春,梦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既寤赴会千余人。
门人相与撰玄答诸弟子问《五经》,依《论语》作《郑志》八篇。凡玄所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乾象历》,又着《天文七政论》《鲁礼禘袷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凡百余万言。
【注释】
通人:学问通达之人。许:认可。
设异端:提出怪异的问题。
依方:依据方正的儒家学说。
自赞:自我推荐。
寤:睡醒。
寝疾:即卧病。
缞绖(cuī dié):披麻戴孝。缞:古代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绖:古代丧服上的麻带子。
禘袷(dì xiá):古代帝王祭祀始祖的一种隆重仪礼。
【译文】
当时大将军袁绍在冀州统领军队,派遣使者邀请郑玄,规模盛大地招待宾客,郑玄最后到达,袁绍便延请他就上座。他身高八尺,能饮酒一斛,眉毛秀美,眼睛明亮,颜容温和,仪表魁伟。袁绍的宾客有很多都是豪俊之士,都很善才辩,见到郑玄是儒者,并不认为他是学识渊博通达之人,竞相提出种种不经的见解,各人纷纷起身向他发难。郑玄依照儒家经籍进行申辩对答,每一对答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并且都是以前没有听说过的,座中没有谁不嗟叹心服。此时汝南郡应劭也归依袁绍,趁机自我引荐道:“我是以前的泰山郡太守应中远,愿北面拜师自称弟子行不行?”郑玄笑着说:“孔子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考查学生,颜回、子贡这些人不称引自己的官阶门第。”应劭听后感到很惭愧。袁绍于是便举荐郑玄为“茂才”,上表推荐他任左中郎将。但他都没有前去就任。公车署征召他任大司农,赐给他一辆四马安车,所经过地方的郡县都派长吏接送。到朝廷后,郑玄就以生病为由自求回家。
建安五年(200)的春天,郑玄梦见孔子对他说:“起来吧,起来吧,今年岁星在辰,来年岁星在巳。”郑玄醒来后,用谶书来验核梦境,知道自己寿命应当结束了,过了不久就卧病在床。这时袁绍正和曹操两军在官渡僵持不下,袁绍让他的儿子袁谭派遣使者**郑玄随从军队。郑玄迫于无奈,带病赶到元城县,病情危重而无法继续行进,在这一年六月病逝,享年74岁,留下遗嘱要求薄葬。从郡守以下曾经跟随他学习的人中,披麻戴孝参加丧会的有一千多人。
门人在一起撰写郑玄回答诸位弟子问《五经》的语录,依照《论语》的体例编成《郑志》八篇。郑玄所有的注释有《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乾象历》,他又着述有《天文七政论》《鲁礼禘袷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所有加在一起共有一百多万字。
【原文】
玄质于辞训,通人颇讥其繁。至于经传洽孰(熟),称为纯儒,齐鲁间宗之。其门人山阳。有遗腹子,玄以其手文似己,名之曰小同。
论曰:自秦焚六经,圣文埃灭。汉兴,诸儒颇修艺文;及东京,学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豫章君每考先儒经训,而长于玄,常以为仲尼之门不能过也。及传授生徒,并专以郑氏家法云。赞曰:玄定义乖,褒修礼缺。孔书遂明,汉章中辍。
【注释】
山阳:今山东邹城。
清河:今河北清河。
乐安:在今山东广饶。
陨身:亡身。
守文之徒:墨守旧说之辈。
王父:祖父。对老人的尊称。
【译文】
郑玄在文辞注释方面比较质朴,渊博通达之人总是讥刺他注释过于繁多。另外经传的研究可以称得上是与事切合而详尽,被人称道为“纯儒”,齐鲁两地都很尊崇他。他的门人山阳郡郗虑官至御史大夫,东莱郡王基、清河郡崔琰在世上也很有名气。还有乐安县国渊、任嘏,当时都还是幼童,郑玄称赞国渊为国家的宝器,任嘏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其余的也有很多人被识别、选拔为有用的人才,都像郑玄所说的那样。郑玄只有一个儿子名叫郑益恩,孔融在北海郡国的时候,推荐他为“孝廉”;等到孔融被黄巾军所围困的时候,郑益恩赶去拯救危难的局势而献出了生命。郑益恩有个遗腹子,郑玄因为这孩子的手纹很像自己,就给他取名为“小同”。
史官评论说:自从秦朝焚毁六经以来,圣人的文典像尘埃一样漫灭。而从汉朝兴盛之后,儒者们对六艺群书进行了大量的修撰;到了东汉的时候,很多学者都是经籍研究方面的名家。而那些墨守旧说之辈,固执地坚守自己的学说,于是各种违背经籍的学说繁多而杂乱,彼此之间怪异偏激,导致了经籍分成了数家;而每家又有很多不同的学说,有的辨章析句甚至达到了一百多万字,致使学习起来白白地劳烦精力而极少有建树,后来即使疑虑重重却无法进行匡正。郑玄囊括了重要的典籍,搜求各家学说,删减了各种繁杂和捏造之言,修改订正了很多遗漏和失误之处,从此以后学者们大略知道了一些学问的指归。我(指《后汉书》作者范晔)的祖父豫章君(范宁)每每考校前代儒者们对经籍义理的解说,总是推崇郑玄,常常认为研究儒家的学问不能超过他了。等到豫章君传授门徒的时候,便全部集中用“郑氏家法”进行讲授了。赞曰:郑玄止住了经义乖悖的趋势,使得六经学问尽可能都兴盛起来。
后汉书郑玄传原文及翻译
后汉书郑玄传原文及翻译,如下: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少为乡啬夫,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
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及党事起,乃与同郡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
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初,中兴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之徒争论古今学,后马融答北地太守刘緓及玄答何休,义据通深,由是古学遂明。灵帝末,**解,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州郡以进权戚,不敢违意,遂迫胁玄,不得已而诣之。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
一宿逃去。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
公车征为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玄乃以病自乞还家。时袁绍与曹操相拒于官渡,令其子谭遣使逼玄随军。不得已,载病到元城县,疾笃不进,其年六月卒,年七十四。遗令薄葬。自郡守以下尝受业者,縗绖赴会千余人。
后汉书郑玄传翻译:
与考据都通达精深,从此古文经学便彻底兴盛起来了。灵帝末年,限制党籍人士活动的禁令被解除后,大将军何进听说了郑玄的贤名便派人前去征召他。州郡长官因为何进是极有权势的外戚,不敢违抗他的意旨,于是便迫胁郑玄,郑玄迫于无奈而去拜访他。何进为他准备了坐几和手杖,对他的礼遇很是优厚。
郑玄不接受何进所赐予的朝服,而是头戴幅巾去见何进。住了一宿便逃奔而去。当时大将军袁绍在冀州统领军队,派遣使者邀请郑玄,以盛大的规模招待宾客,郑玄最后到达,袁绍便延请他就上座。袁绍的宾客有很多是豪俊之士,都很善才辩,见到郑玄是儒者,并不认为他是学识渊博通达之人,竞相提出种种不经的说法,各家纷纷起身向他发难。
郑玄依照儒家经籍进行申辩对答,每一对答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并且都是以前没有听说过的,座中没有谁不嗟叹心服。袁绍于是便举荐郑玄为“茂才”,上表推荐他任左中郎将。但他都没有接受。公车署征召他任大司农,赐给他一辆四马安车,所经过地方的郡县都派长吏接送。到朝廷后,郑玄就以生病的理由自求回家。
这时袁绍正和曹操两军在官渡僵持不下,袁绍让他的儿子袁谭派遣使者**郑玄随从军队。郑玄迫于无奈,带病来到元城县,病情危重而无法继续行进,这一年六月病逝,享年七十四岁。留下遗嘱要求薄葬。从郡守以下曾经跟随他学习的人中,披麻戴孝参加丧会的有一千多人。
郑玄拜师时的故事有什么
郑玄拜师
一 【原文】
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尝算浑天不合,诸弟子莫能解。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转便决,众咸骇服。及玄业成辞归,既而融有“礼乐皆东”之叹,恐玄擅名而心忌焉;玄亦疑有追,乃坐桥下,在水上据屐。融果转式逐之,告左右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据木,此必死矣。”遂罢追,玄竟以得免。(《世说新语》文学第四之一、礼乐皆东)
二 【译文】
郑玄在马融门下(求学),三年都没有见到马融,只是由马融的高足传授而已。(马融)曾用浑天仪测算天体位置,计算得不准确,弟子们也没有人能弄清楚。有人说郑玄可以解决这个难题,马融就找来郑玄让他测算,郑玄一推算就得出了结果,大家都惊叹佩服。后来郑玄学成离去,马融发出了“礼乐都随着郑玄东去了”的慨叹,马融担忧郑玄名声超过自己,心里很嫉妒;郑玄也疑心他们会追杀,就坐在桥下,脚上穿着木屐踏在水面。马融果然在转动栻盘占卜他的行踪,他对左右的人说:“郑玄现在土下水上,而且脚踩木头,这是必死无疑的前兆。”于是就不再追了,郑玄最终得以幸免。
郑玄名词解释
题库内容:
郑玄的解释
郑玄(127-200) : 东汉经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曾入太学受业,后从马融学 古文 经。 游学 归里,聚徒讲学,弟子多达数百千人。桓帝时因党锢事被禁,潜心著述,遍注群经,自成一家,为汉代经学之集 大成 者,号称“郑学”。
词语分解
郑的解释 郑 (郑) è 中国 周代 诸侯 国名,在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 郑人买履 (讽喻那些只 相信 教条,不顾 客观 实际 的人)。 姓。 部首 :阝; 玄的解释 玄 á 深奥不容易理解的:玄妙。玄奥。玄理(.深奥的 道理 ;.魏晋玄学所标榜的道理)。玄学。玄秘。 虚伪,不真实,不可靠:玄想。玄虚。 黑色:玄青(深黑色)。玄武(.道教所奉的北方之神,它的形象为龟蛇合
更多文章:

切尔西后卫名宿(上阵父子兵,足坛有哪些父子同场竞技的传奇时刻)
2024年7月15日 16:50

詹姆斯mvp榜第一,NBA官网MVP榜公布,詹姆斯蝉联第一!如何评价詹姆斯的实力
2024年7月15日 19:13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精彩瞬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绝美瞬间,到底有多浪漫)
2024年3月29日 04:51

杨毅马刺14年总决赛(14年马刺队为什么能击败热火三巨头夺冠)
2025年2月4日 15:23

今日头条体育板块刷新不出新闻(今日头条往下拉,为什么不能刷新)
2024年7月16日 01:52

东方卫视跨年盛典后台特别直播(2023东方卫视跨年盛典在哪看)
2024年10月27日 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