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信仰什么教(哈萨克族和蒙古族有什么不同)
本文目录
哈萨克族和蒙古族有什么不同
1、民族语言和宗教信仰不同:
哈萨克族,民族语言为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蒙古族的语言是蒙古语,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四种方言宗教信仰为萨满教,藏传佛教,回教。
2、民族服装不同:
哈萨克族服饰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吐马克”是哈萨克族男子冬季戴的帽子,后面有能够遮风雪、避寒气的长尾扇。夏季,上了年纪的哈萨克族男子一般穿软革制成的靴子,外套胶鞋,以保护靴子。年轻男子穿长筒皮靴。猎人则穿便于跋山涉水的高翘首软靴。
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3、分布不同:
哈萨克族主体在中亚、西亚,主要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中国、 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蒙古等国。哈萨克族是哈萨克斯坦的主体民族,占其总人口的65.5%。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蒙古族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分布,鄂温克族和土族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分支。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
4、文化习俗不同:
哈萨克族的节日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主要节日除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外,还有“那吾肉孜”节。“肉孜节”和“古尔邦节”虽然源于宗教,但已变成哈萨克族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为国家法定的民族节日。
蒙古人是传统的马背上的民族,所以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两种。役畜以马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蒙古人有马背民族之称。古代时期童叟均以马代步。马不仅是蒙古人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萨克族是***吗
是***哈萨克族的先民曾信奉过萨满教、袄教、景教、佛教、犹教等,8世纪后开始接受伊斯兰教。由于受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制约以及部落制度、传统习俗根深蒂固的影响,伊斯兰教在哈萨克族中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直至16世纪才基本上成为全民族信仰的宗教。根据历史资料,古代的哈萨克人曾经信奉原始宗教,即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后来又信仰过萨蛮教 、佛教、景教等。至哈萨克汗国时期,哈萨克族人民早已信奉了伊斯兰教。根据历史资料,古代的哈萨克人曾经信奉原始宗教,即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后来又信仰过萨蛮教 、佛教、景教等。至哈萨克汗国时期,哈萨克族人民早已信奉了伊斯兰教。祖先崇拜是哈萨克人曾经信仰过的一种原始宗教。在哈萨克汗国时期,这种宗教的遗俗依然存在。如 哈萨克人信奉部落祖宗,认为祖宗是会显神灵的。打仗或者赛马、摔跤时,各个部落都把自己祖宗的名字 或本部落英雄人物的名字当作口号呼喊。牲畜闹病时还赶到祖宗坟墓上过夜,祈求祖宗在天之灵为牲畜消 灾灭病。自然崇拜也是哈萨克人曾经信仰过的原始宗教之一。这种宗教习俗在哈萨克汗国时期仍然遗留不少。 哈萨克人认为自然界里的万物皆有生命,均受着神的支配。他们把神分为两大类:善神和恶神,善神给人 带来好处和幸福,恶神使人遭受灾难。哈萨克人特别崇拜天、地、日、月、星、水、火,每逢发生瘟疫和 旱灾时,人们都聚集在河边或山包上,宰杀黑色的山羊羔祭献神灵。然后就在野外煮食这些祭祀的肉,并 祈求天地消灾降福。每逢新月初升时,哈萨克人便对着新月祈祷:“愿日月怜悯,求新月赐福”。哈萨克人对火也十分崇拜,认为火是光明的象征,是驱除一切妖魔的神,是屋内锅灶的保护神萨蛮教在哈萨克汗国时期的哈萨克族中也占有一定的势力。在伊斯兰教传入之后,萨蛮教的巫师依然 存在于社会之中。他们头戴天鹅皮,脖子上挂着带有各色布条的神杖,骑着马从一个阿吾勒到另一个阿吾 勒到处游串、占卜、念咒、治病。这些巫师一方面保留了萨蛮教的一些特点,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伊斯兰教 的某些习俗。总之,哈萨克汗国时期的宗教,以伊斯兰教为主,并同时存在着其它宗教习俗。近代以来的宗教信仰 也仍然是如此。
哈萨克人的介绍
哈萨克人(Kazakh)是中亚和东欧、西伯利亚西南地区的居民,哈萨克斯坦的主体民族,约有1860万人,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部分分布在乌兹别克、土库曼、吉尔吉斯和塔吉克、土耳其, 中国、 蒙古 、俄罗斯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哈萨克语,分南部、西部和东北部3种方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原有阿拉伯字母的文字,后改为拉丁字母,从1940年起又改用西里尔字母。2010年,文字拉丁化也慢慢展开。哈萨克人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哈萨克族的人种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和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之间的混合类型,属于混血民族(图兰人种)。
哈萨克族的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哈萨克族绝大多数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牧民们住的是一种轻便而又易于支撑和拆的毡房。他们的饮食,大部分是肉食和奶食。奶制食品多种多样,如酥油、奶屯僭、奶皮子、奶酪等。他们制做的马**是名贵的饮料。牧民的生活离不开牲畜。他们主要用牲畜的皮毛作衣服的原料,多用冬羊皮缝制大衣,不挂布面。妇女夏天穿长的花布连衣裙,冬季外罩对襟棉大衣。牧民冬季戴三叶帽,热天则扎用三角布制的头巾。女子们最讲究帽子。未婚女子头戴漂亮的花帽,冬天有时戴皮帽。已婚妇女性头戴方头巾或白布盖头,盖头外披白布大头巾,头巾左上端上佩带一件首饰,并戴耳环、戒指和手镯。哈萨克族人民热情好客。对来拜访和投宿的客人给以殷勤招待。哈萨克族的丧葬习俗是先用清水沐浴尸体,再用白布缠身,然后进行土葬。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诺鲁孜”节,是哈萨克族的辞旧迎新的节日。时间在旧历正月,过节的那一天,互相祝贺,并每家都做这个节日特有的“诺鲁孜粥(又称比待粥)”。每逢节日喜庆时牧民都举行传统的刁羊、赛马和姑娘追等游戏。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哈萨克”族名的含义:一共有四种说法:1.《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况》、《哈萨克简史简志合编》等书认为:“哈萨克”这一名称出现于15世纪,锡尔河流域的白帐汗国属民在克烈汗、贾尼别克汗率领下,东迁至巴尔喀什湖以南的楚河流域立足后,由于摆脱了阿布勒海尔汗的压迫和剥削,因此自称为“哈萨克”,他们创建的国家也称为哈萨克汗国。“哈萨克”一词的含义是“避难者”、“脱离者”。2.何秋涛的《朔方备乘》卷3《乌孙部族考》、现代学者张西曼的《西域民族新考》认为“哈萨克是乌孙的对音意译”。3.清末学者丁谦在《耶律楚材西游录地理考证》一文中认为“哈萨克”是《唐书》所说的“可萨”、“曷萨”的对音意译。4.哈萨克族的《白天鹅的传说》则认为哈萨克是kaz(天鹅)、ak(白)的联缀词,意为白天鹅,因其族崇拜白天鹅而得名。
哈萨克斯坦族的风俗
哈萨克斯坦习俗礼仪 哈萨克族自古为游牧民族,信仰伊斯兰教。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文,目前,哈文字使用的是经改良的俄文字母。 由于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哈萨克族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民情。 哈萨克族传统居所是圆顶毡房,传统服饰以毛皮为主,极有特色。哈萨克姑娘和少妇一般穿袖子带乡花、下摆多皱的连衣裙。未出嫁的姑娘带水獭皮圆顶帽子,帽顶绣花并有漂亮的鸟羽毛。姑娘出嫁时,带一种尖顶的沙吾克烈帽,一年之后换戴花头巾。生了第一个孩子后,换戴一种叫克木谢克的头饰。 从事畜牧业的哈萨克人主要的食物是奶类和肉食,特别是冬天,哈萨克人要宰牛、宰马、宰羊,将这种过冬肉叫"索古姆",还制作马肠、香肠等。面食有馕、包尔沙克(油炸面疙瘩)、别斯巴尔马克(肉菜拌面片)、抓饭等。 哈萨克族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一部落不能通婚。 哈萨克族和其他***民族一样,使用伊斯兰年历。于每年3月20左右过"纳吾鲁孜"节,即哈族的春节。节日期间,每家都做"纳吾鲁孜"饭,唱"纳吾鲁孜"歌,互相拥抱,祝贺新春。 每年伊斯兰教历9月是斋月,在斋月里人们白天都不进食。斋月过后开始过"肉孜节",即开斋节。 "肉孜节"之后70天过"古尔邦节",即伊斯兰里的新年,是大节,家家户户屠宰牲畜,纪念安拉。 哈萨克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节假日都搞各种文体活动,如弹唱、对唱、跳舞、猜迹、踢毽、放风筝,还举行赛马、摔跤、姑娘追、叨羊、马上角力、射箭等各种比赛。 哈萨克人热情好客,招待来客总是拿出最好的食物,并宰羊杀畜。进餐时,主人先将带有羊头的一盘肉献在客人面前,客人将盘中的羊头拿起,割下右颊下的一片肉回敬主人,再割下羊耳给主人家年幼者,割下片鼻前网放进盘子,然后将羊头送还主人。哈族人不吃猪肉,不食动物血。在哈族人家做客应注意,在毡房内席地盘腿而坐,不脱鞋,不得把两腿伸直。不能跨过拴牲畜的绳子,不能跨过吃饭用的餐布。哈族熟人之间见面、送别都行拥抱礼,男人初次见面,都双手紧握,极为热情。 哈萨克斯坦的哈族人和我国境内的哈萨克族属同宗同宜,语言相通,风俗习惯极为接近。
哈萨克族有什么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
哈萨克族的游牧文化在哈萨克族的游牧、迁徙过程中吸收周围民族的文化内容,创造出了具有特色的哈萨克民族文化。特别是中亚和新疆南部地区的绿洲农业文化、来自西北方向的俄罗斯文化、乌克兰文化、塔塔尔文化以及相当重要的中原汉文化和中国北方满--通古斯文化都对哈萨克文化的发展有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哈萨克族绝大多数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牧民们住的是一种轻便而又易于支撑和拆的毡房。他们的饮食,大部分是肉食和奶食。奶制食品多种多样,如酥油、奶屯僭、奶皮子、奶酪等。他们制做的马**是名贵的饮料。牧民主要用牲畜的皮毛作衣服的原料,多用冬羊皮缝制大衣,不挂布面。妇女夏天穿长的花布连衣裙,冬季外罩对襟棉大衣。牧民冬季戴三叶帽,热天则扎用三角布制的头巾。妇女头戴白布盖头,盖头外披白布大头巾,头巾左上端上佩带一件首饰,并戴耳环、戒指和手镯。哈萨克族人民热情好客。对来拜访和投宿的客人给以殷勤招待。 哈萨克族的丧葬习俗是先用清水沐浴尸体,再用白布缠身,然后进行土葬。 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诺鲁孜节,时间在旧历正月,过节的那一天,互相祝贺,有如汉族的春节是送旧迎新的节日。每逢节日喜庆时都举行传统的刁羊、赛马和姑娘追等游戏。哈萨克族大多信仰伊斯兰教,有些牧民仍保留着萨满教的残余。 习俗 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 哈萨克族有许多禁忌,如:年轻人不准当着老人的面饮酒,不准用手乱摸食物;绝对不准跨越或踏过餐布,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忌讳当面数主人家的牲畜;不能跨过拴牲畜的绳子,也不能骑马进入羊群;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也不准跨过或踏过餐巾;忌讳别人当面赞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说胖,认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幸;忌客人在家门口下马和骑快马到家门口下马;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自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 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壶提水和脸盆让客人洗手,然后把盛有羊头、后腿、肋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将羊腮帮的肉割食一块,再割食左边耳朵之后,将羊头回送给主人,大家共餐。食毕大家同时举起双手摸面,做巴塔(祈祷)。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 食俗 日常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平时喜欢把面粉做成包尔沙克(油果子)、烤饼、油饼、面片、汤面、那仁等,或将肉、酥油、牛奶、大米、面粉调制成各种食品。 饮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马**,特别喜欢马**,马**是用马奶经过发酵制成的高级饮料。茶在哈萨克族的饮食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喝砖茶,次为茯茶。如果在茶中加奶,则称奶茶。典型食品大部分来自畜牧业生产,如:冬肉,马**,奶疙瘩,等等。 节庆 哈萨克族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那吾热孜节。在那吾热孜节里家家户户都要用肉、大米、小麦、大麦、奶疙瘩等混合煮成的库吉(稀粥)。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哈萨克族特色
哈萨克族,民族语言为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 哈萨克族主体在中亚、西亚,只要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中国、 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蒙古等国。 哈萨克族是哈萨克斯坦的主体民族,占其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点五,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境内的哈萨克族总人口数为1462588人。 哈萨克族的节日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主要节日除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外,还有那吾肉孜节。肉孜节和古尔邦节是哈萨克族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为国家法定的民族节日。那吾肉孜节则是哈萨克族信奉伊斯兰教之前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春节。
更多文章:

字母哥为何决定和雄鹿续约?nba球员朱·霍乐迪是哪支球队的队员
2025年4月9日 06:08

2012欧洲杯意大利(2012年欧洲杯意大利队阵容公布了么)
2024年4月23日 22:20

1990年世界杯半决赛阿根廷对意大利(意大利与阿根廷世界杯史上有几次交锋)
2024年12月6日 00:50

2026年世界杯有多少支球队(2026年世界杯将会有48支球队参赛,会不会增加世界杯的“戏剧性”呢)
2025年3月30日 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