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诺威王朝发生的大事件(汉诺威王朝)
本文目录
- 汉诺威王朝
- 为什么普奥战争后俾斯麦要废掉汉诺威国王
- 英国历史重大事件及其影响按时间顺序
- 想知道十八和十九世纪的英国和那时候的主要事件谢谢!
- 有关英国的事件(近现代的全部)和时事热点最好有具体的事件
- 1740到1840年英国的重大事件
汉诺威王朝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解析: 汉诺威王朝(1714~1917) Hanover,Houseof 统治英国的日耳曼血统王朝。1638年,不伦瑞克-卡伦堡-格丁根公国在德意志成立,首府为汉诺威。后改名为汉诺威公国。1692年,被定为选帝侯国,其公爵恩斯特·奥古斯特(1629~1698)娶巴拉丁选帝侯腓特烈之女、英王詹姆斯一世外孙女索菲娅为妻。他们的儿子乔治·路易与吕讷堡公爵的独生女结婚。1705年两公国合并称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汉诺威王朝的正式名称应为不伦瑞克-吕讷堡王朝。 1714年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女王安妮去世,依1701年的嗣位法,乔治·路易到英国即位称乔治一世,从而开始英国的汉诺威王朝。 这个王朝的前5个国王乔治一世、二世、三世、四世和威廉四世都兼领德意志的汉诺威公国。1837年威廉四世死后无子,而按汉诺威的继承法女子无权继承王位(1815年维也纳会议承认汉诺威为王国),因此,由其弟恩斯特·奥古斯特(1771~1851)继承汉诺威王国王位,而英王位则由其侄女维多利亚继承。 维多利亚与来自德国萨克塞-科堡及哥达诸侯国的艾伯特结婚,因此当他们的儿子艾伯特·爱德华在1901年继位(称爱德华七世)时,有人称汉诺威王朝为萨克塞-科堡及哥达王朝。 1910年乔治五世即位。1917年6月,他为了表示与臣民共同反对德国的决心,宣布凡有英国国籍而带德国贵族封号者一律改封为英国贵族;7月进而宣布放弃自己及家族的一切德国尊号,明文规定王室改姓温莎,故此后改称为温莎王朝。 coco163/zldq/H/H0437 汉诺威王朝(House of Hanover) ——是于1692-1866年间统治德国汉诺威地区和在1714-1901年间统治英国的王朝。 zh. *** /wiki/%E6%B1%89%E8%AF%BA%E5%A8%81%E7%8E%8B%E5%AE%A4 起源 汉诺威王朝是德国布伦瑞克王朝的分支之一,因此又称为不伦瑞克王朝汉诺威分支。汉诺威王朝和布伦瑞克王朝的前身,都是威尔芬王朝,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萨克森及巴伐利亚公爵狮子公爵亨利。而亨利的幼子威廉成为布伦瑞克-吕尼堡公爵(Duke of Brunswick-Lüneburg)。 不伦瑞克王朝吕尼堡分支,经过多年发展后,在1692年成为汉诺威选帝侯国。自此以后,王室人员以国为姓氏,改称为汉诺威分支,亦即是汉诺威王朝。 汉诺威 汉诺威选帝侯 1692年,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委任布伦瑞克-吕尼堡公爵为第9位世袭选帝侯,是为汉诺威选帝侯,以增加哈布斯堡王室成员当选皇帝的胜算机会。自此以后,布伦瑞克-吕尼堡公爵及其后代便以封国为姓,改姓汉诺威。 恩斯特·奥古斯特 (Ernst Augustu 1692年-1698年) 乔治一世·路易 (Ge I Louis, 1698年-1727年) 乔治二世·奥古斯特 (Ge II August, 1727年-1760年) 乔治三世 (Ge III, 1760年-1803年) 选帝侯称号保留至1814年 自1714年起,汉诺威选帝侯开始兼任英王(详见下文),汉诺威和大不列颠王国以及爱尔兰结成共主邦联。 而汉诺威选帝侯国,在1803年被法军占领,直至1814年拿破仑倒台后,汉诺威在列强同意下,被升级为王国。 汉诺威国王 1814年10月,维也纳会议上决定,为了给予英王在德国事务上的发言权,决定将汉诺威选帝侯国提升为汉诺威王国,并与英国组成共主邦联。 但这个共主邦联很快瓦解,当1837年英王威廉四世驾崩后,英国王位传给了血缘关系较近的肯特郡主维多利亚。但因德意志地区施行撒利法,禁止女性继承王位。维多利亚三伯父的汉诺威王位传给了他的五叔坎伯兰公爵。但此时,普鲁士已经开始密谋统一德国的大业。1866年,普奥战争期间,普鲁士突然派兵占领汉诺威王国,并改编为普鲁士的一个省。汉诺威王国灭亡。 乔治三世 (1814年-1820年) 乔治四世(Ge IV, 1820年-1830年) 威廉 (Wilhelm, 1830年-1837年) 恩斯特·奥古斯特 (Ernst August, 1837年-1851年) 乔治五世 (Ge V, 1851年-1866年) 家族首领 1866年后,汉诺威王室的首领都冠以汉诺威亲王的称号,而在1919年前,汉诺威家族依然持有英国坎伯兰公爵的爵位。但在1919年3月28日,英王乔治五世因汉诺威王室的亲戚,不愿放弃德国国籍,并涉嫌帮助德皇,对付英国,而动用1917削除爵位法,废除坎伯兰公爵的称号。 乔治五世 (1866年-1878年) 恩斯特·奥古斯特二世 (Prince Ernst August II, 3rd Duke of Cumberland, 1878年-1923年) 恩斯特·奥古斯特三世 (Prince Ernst August III, 1923年-1953年) 恩斯特·奥古斯特四世 (Prince Ernest August IV of Hanover, 1953年-1987年) 恩斯特·奥古斯特五世 Prince Ernst August V of Hanover, 1987年至今) 他是摩纳哥长公主卡洛琳(Princess Caroline of Monaco & Hanover)的现任夫君 英国国王 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英王詹姆斯二世和其信奉天主教的后裔被逐离英国。詹姆斯信奉新教的女儿玛丽和安妮陆续继位,但不幸地二人驾崩后都无存活子嗣可继承王位。 在安妮女王长子夭折后,英国国会为避免英国王位再次落入天主**手上,通过1701王位继承法/1701嗣位法,规定: 若1689权利法案中所规定的继承人全部无子而亡后,王位由英王詹姆士一世的外孙女,汉诺威选帝侯夫人苏菲亚和她的新教后代继承。 这部法律,令当时在英国王位继承序列头50名的王室成员都失去王位继承权。虽然,法案导致数次因王位争端而起的冲突,但位于王位继承序列第52名的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一世(Gee I),最终于1714年继位为大不列颠国王及爱尔兰国王,直至1727年驾崩。而大不列颠王国和爱尔兰王国于1801年合并,组成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大不列颠国王及爱尔兰国王 乔治一世 (Gee I, 1714年-1727年) 乔治二世 (Gee II, 1727年-1760年) 乔治三世 (Gee III, 1760年-1801年)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君主 乔治三世 (1801年-1820年) 乔治四世(Gee IV, 1820年-1830年) 威廉四世 (William IV, 1830年-1837年) 维多利亚女王 (Victoria, 1837年-1901年) 维多利亚女王去世后,其长子爱德华继位,由于爱德华冠父姓,汉诺威王朝的统治正式结束。 大英帝国和印度女皇 参见: 大英帝国 远在英王亨利八世在位时期,英国就开始实施对外扩张政策。在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殖民疆域达致最广,也曾一度是全球唯一的工业化强权。但英国在法律上一直不是“帝国”,因为英国君主一直仅称国王/女王,而非皇帝。因此大英帝国一直是一个“非正式帝国”。 据说,维多利亚女王因为她在俄国和德国的亲戚,都可以称为皇帝,而自己的国家比他们的强大多了,也只可称为女王。女王的其中一位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有见及此,便借英国刚灭印度莫卧尔帝国,于1877年1月1日,上印度女皇之尊号与维多利亚女王。自此,英国君主有了帝号,大英帝国借印度成了真正的帝国。 然而,维多利亚是汉诺威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因此汉诺威王室仅有维多利亚一人担任过印度女皇(1877年-1901年)。此后,帝位随英国王位传予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 前朝:斯图亚特王朝 英国朝代 1901-1917 后朝: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
为什么普奥战争后俾斯麦要废掉汉诺威国王
1866年的普奥战争,新兴国家普鲁士仅用了短短七个星期就击败了强大的奥地利帝国及其众多盟友,成为德意志诸邦国唯一的领袖。而为了快速结束战争,减小德意志统一的阻力,普鲁士对于萨克森、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等对手都没有追究,就是奥地利都得到了体面的和平,汉诺威王国成为唯一一个被普鲁士消灭吞并的王国,这是为什么呢?
要了解普鲁士消灭汉诺威王国的原因还要先讲讲欧洲当时的形势。拿破仑建立的法兰西帝国覆灭后,欧洲各国通过1814年9月18日到1815年6月9日之间的维也纳会议建立了欧洲新秩序,会议的重点就是防止如拿破仑般主宰欧洲的势力再次出现,而大德意志地区的统一就是严防死守的重点。在沙俄、英国、法国、奥地利、普鲁士等强国的博弈下,德意志地区分成了三十九个邦国组成了一个松散的德意志邦联,而为了防止奥地利彻底掌控德意志邦联,普鲁士被扶持起来和奥地利打擂台。也就是说德国的统一进程必定打破“维也纳会议”的规则,会受到欧洲其他强国的阻挠。
在德意志统一的过程中,铁血宰相俾斯麦是一个关键人物,他对于欧洲的局势有着清醒的认识,普鲁士要想统一德国必须消除英国、沙俄等国的干扰,这就要求战争的时间必须要短,不给其他国家干涉的时间和借口,所以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基本上都是短时间内决出胜负。而要想实现短时间结束战斗就要减小德意志其他邦国的抵抗意志,因此在将要建立的德意志帝国中,各邦国都保留了很大的权力,拥有独立的外交及军事人员。
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后,由27个领地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占帝国6成的领土并拥有最多人口、最强大的军队和经济实力,也就是说普鲁士王国可以轻易压服内部任意一个成员国的实力是德意志帝国稳定的基石,但是一旦其他成员国联手就会给普鲁士造成**烦,而汉诺威王国要是存在于德意志帝国内部就有造成麻烦的能力,这也是德国统一过程中将奥地利排斥在外的原因。
首先欧洲也是讲究名正言顺的,传承越古老、地位越尊贵的贵族在当时的欧洲越有号召力。自1692年开始,汉诺威的统治家族就是神圣罗马帝国最尊贵的九位选帝侯之一。什么叫“选帝侯”?也就是说“德意志皇帝”必须由这九家选举产生,奥地利和普鲁士当年也只是选帝侯之一罢了,不看国家实力,单比历史传承威望,汉诺威不比普鲁士差出太多,在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中汉诺威要是有了一席之地很容易就会在议会中拉起一帮人和普鲁士作对,因此汉诺威留不得。咱们研究就可以发现德意志帝国中保留下来的巴伐利亚、萨克森、符腾堡、巴登等国的统治者基本上都是拿破仑扶植起来的,名不正言不顺,他们在拿破仑失败后能保留下来是政治博弈的结果,缺乏号召力。
其次汉诺威王国有一个大后台,英国。1714年英国安妮女王驾崩,斯图亚特王室嫡系血脉绝嗣,根据英国议会于1701年通过的“嗣位法”规定,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一世·路易继承英国王位,这就是乔治一世,英国进入汉诺威王朝统治时期,汉诺威和大不列颠以及爱尔兰拥有了同一个国王。虽然1837年的时候英国王位由维多利亚女王继承,而德意志地区禁止女性继承王位使得汉诺威王位由别人担任,但是两国还是一家人。最重要的是1814年10月的维也纳会议上,欧洲各国同意给予英国国王在德意志事务上的发言权,这就使得英国插手德意志名正言顺,而普鲁士是绝对不会允许德意志帝国存在第二个声音的。
汉诺威王国的灭亡可以说是普鲁士主导德国统一过程中的必然结果,拥有能够威胁到普鲁士领导地位的威望,却缺乏相应的实力,自然难逃被吞并的命运。 1866年普奥战争期间,普鲁士军队第一时间占领汉诺威王国,冒着和英国王室成为世仇的风险将汉诺威变成了普鲁士的一个行省。
英国历史重大事件及其影响按时间顺序
中古时期的英国 从5~6世纪日耳曼人入侵,到17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是英国封建生产方式形成、发展和衰落的时期;学术界亦有把诺曼征服视为英国中古史开端的观点。 诺曼征服 英王爱德华死后无嗣,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于1066年率军入侵,同年10月进入伦敦,加冕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在位),史称“征服者威廉”,诺曼王朝(1066~1154)由此建立。诺曼征服加速完成了早已开始的封建化过程,封建生产方式基本确立。威廉征服英国后,宣称自己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大量没收盎格鲁-撒克逊贵族和自由农民的土地,把全国可耕地面积约1/6和山林面积约1/3据为己有,其余的分给他的诺曼亲信和随从,并根据分封土地的多少,授以贵族爵位。教会也由诺曼人接管。威廉一世的封臣再将自己的封地分成小块,分赐给自己的附庸。通过分封土地,建立起一套严密的封建等级制度。威廉不仅要求自己的直接封臣宣誓效忠,要求封臣的封臣也对他效忠。 诺曼征服 英王爱德华死后无嗣,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于1066年率军入侵,同年10月进入伦敦,加冕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在位),史称“征服者威廉”,诺曼王朝(1066~1154)由此建立。诺曼征服加速完成了早已开始的封建化过程,封建生产方式基本确立。威廉征服英国后,宣称自己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大量没收盎格鲁-撒克逊贵族和自由农民的土地,把全国可耕地面积约1/6和山林面积约1/3据为己有,其余的分给他的诺曼亲信和随从,并根据分封土地的多少,授以贵族爵位。教会也由诺曼人接管。威廉一世的封臣再将自己的封地分成小块,分赐给自己的附庸。通过分封土地,建立起一套严密的封建等级制度。威廉不仅要求自己的直接封臣宣誓效忠,要求封臣的封臣也对他效忠。 1086年,威廉派出大臣到全国进行调查,编成土地调查书(亦称土地清丈册),详细记载每郡多少土地属于国王,多少属于领主,各领主又有多少附庸,每个庄园有多少土地、牧畜,多少自由农民、依附农民、奴隶,多少森林、草地、牧场、磨坊、鱼塘等,领地上有多少货币收入(见彩图 《末日审判书》(片断) )。编制清册的目的,是为了让国王详细掌握封臣的财产状况,从而要求他们严格履行封建义务,人们害怕这种调查,感到象是面临末日审判一样,因此调查清册被称为《末日审判书》。据这次调查,英国当时的人口约150~200万,贵族约占4%,自由农民占12%,农奴及其他依附农民占70%以上。这表明诺曼征服后,农奴制迅速发展了。在地方上,国王的权力主要通过各郡郡长贯彻。郡长由国王任命并直接管辖。为商讨国家大事,国王组织枢密院,该院当时又称元老院或国王法庭。诺曼王朝通过以上措施,建立起比法国更加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这是英国封建制的一个重要特点。强大的王权得到中、小封建主、教会和富裕市民阶层的广泛支持,他们要求得到王权的保护。大封建领主反对王权过于集中,但他们封土分散,难以割据一方、同王权对抗。 诺曼征服后,在分封的领地上到处都出现封建庄园。封建庄园是英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领主是庄园里握有全权的最高统治者。庄园土地通常包括领主直接领有地、农奴份地和森林、牧场、池沼等公用地 3部分。劳役地租是主要剥削形式。大部分农民沦为真正的农奴。农奴在英国叫做维兰,拥有15~30英亩份地,为领主服劳役;此外还有边农、茅舍农和奴隶。英国社会封建化的过程是漫长、缓慢、不彻底的,保留了较多的前封建残余。庄园里还有不少自由农民。大封建领主的势力不如欧洲大陆一些国家封建主势力强大,封建制度的解体也比其他国家早。这是英国封建制度的又一特征。 大宪章和议会起源 威廉征服后建立起的强大王权对巩固封建秩序起了积极作用,虽有大封建诸侯时起背叛,终未能压倒王室。但国王们连年对外征战,需要诸侯们提供越来越多的军费。到金雀花王朝的无地王约翰统治时期(1199~1216在位),君臣之间矛盾尖锐化。诸侯们要求维持封建的权利义务,约翰王却肆意践踏既成的封建秩序,又在对外战争中失败,丢失了在法国的大部分领地。因此,不仅大封建主,就连支持王权的中、小领主乃至市民也投入了反抗国王的行列。在联合压力下,约翰被迫于1215年 6月接受《大宪章》,与封建主妥协。大宪章本质上是一个封建性文件,是保护封建领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护市民贸易自由这样有进步意义的条文。(见彩图 《自由大宪章》(片断) ) 但约翰不久就否认宪章,君臣之间内战连绵不断,1258年,亨利三世(1216~1272在位)为干预义大利战争,又向诸侯索取军费。在1263年爆发的内战中,S.de孟福尔在一些诸侯、骑士和市民支持下获胜,一度俘虏亨利三世和王子爱德华,控制了国家。1265年,孟福尔召集有僧俗贵族、骑士和市民代表参加的大会,此为议会的胚胎。1295年,国王爱德华一世(1272~1307在位)为筹集战费,再次召集议会(见彩图 爱德华一世主持议会 )。除僧俗贵族外,还有每郡骑士代表2人、每市市民代表2人参加,史称“模范议会”。议会此后经常召开,1297年获批准赋税权,14世纪又获立法权。从14世纪中叶起,贵族和骑士、市民逐渐分别开会,慢慢演变出上下两院。议会的出现对以后英国历史发展有积极意义。 瓦特.泰勒起义 13~14世纪,英国封建经济发展到极盛。农业耕作技术改进,城市发展,商品货币经济渗入农村。封建领主要求更多的货币,在农村开始了用货币地租代替劳役或实物地租的“折算”过程。折算使少数富裕农民赎得人身自由,但广大农民群众纷纷破产,沦为农村的雇佣劳动者。1348~1350年横扫欧洲的黑死病,夺去英国近半人口。由于劳动力短缺,国王爱德华三世(1327~1377在位)颁令,规定劳动者必须接受低工资雇佣,否则予以监禁。城乡穷苦人民走投无路,**揭竿起义。牛津大学神学教授J.威克里夫(约1320~1384)及J.保尔等下层教士“罗拉德派”的改革宣传为起义作了思想准备。1380年,国王理查二世(1377~1399在位)为征集英法百年战争战费,增收人头税,导致起义于1381年5月爆发,领袖是泥瓦匠瓦特.泰勒,史称“瓦特.泰勒起义”。起义虽遭失败,但震撼了英国的封建农奴制度。14世纪末,英国农奴制实际上已经解体。15世纪时,绝大多数农奴赎得人身自由,成为自耕农,他们在法律地位上分为自由领有农和公簿持有农。货币地租成为地租的主要形式,封建主阶级也发生变化,从富裕农民、占有土地的商人以及中小贵族中产生新贵族,他们采用****经营方式。旧贵族的统治陷入危机,封建骑士制度日趋解体,经过1455~1485年的玫瑰战争,旧贵族力量大大削弱,为****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得到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支持的亨利七世即位(1485~1509在位),开始了都铎王朝的统治。 资本原始积累 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15~16世纪,毛织业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对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地主把农场改为牧场,还通过圈地围田或侵占公地,把小地产集中,连成大片。这样一来,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而破产,沦为流浪人。国王从1530年起颁布一系列血腥立法,迫使流浪人受雇于新贵族和资本家。海外掠夺和贸易也是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16世纪以后,英国陆续组织许多贸易公司,进行海盗掠夺,码头官吏、海关人员、海军官兵,甚至地方高级官吏,都勾结海盗。海盗J.霍金斯贩运黑人致富,F.德雷克则在伊丽莎白一世赞助下劫掠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并于1577~1580年间进行了震惊欧洲的环球航行。1588年,英国战胜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在攫取世界海洋霸权上迈出第一步。(见彩图 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覆灭(1588) ) 英国海盗在南美袭击西班牙船队 专制王权和宗教改革 都铎王朝统治时期,英国从封建社会向****社会过渡,王权空前强化。旧贵族在玫瑰战争中自相残杀殆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希望保持和平,以利于发展经济。亨利七世利用这些条件,实行绝对专制统治。他解散封建贵族的家臣,设“星室法庭”,惩治不驯顺的贵族。亨利八世时正式成立枢密院,听命于国王,地方上的治安法官则受枢密院监督。专制王权的统治首先依靠新贵族,多从他们中间选任治安法官;其次是依靠新兴的城市资产阶级,包括手工工场主、大商人和银行家等,都铎王朝一贯执行重商主义政策,保护和奖励工商业和航海业,以增强国力。 1527年,亨利八世国王要求离婚遭教皇拒绝,由此触发同罗马教廷的公开冲突。从1529年起,他指使议会通过一系列法令,割断英国教会对教廷的宗属关系,禁止英国教会向教皇缴纳贡赋;1534年,议会通过《至尊法令》,规定英王为英国教会之首,有权任命教职和解释教义,英国教会遂成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英国国教就此确立。宗教改革客观上符合建立民族国家的愿望,得到多数臣民的支持。亨利八世还大量没收寺院财产,把没收的土地投入市场拍卖。这也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之一。 16世纪,英国经济发展,文化亦兴。人文主义者莫尔,T.撰写《乌托邦》,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诗人E.斯宾塞初写田园诗,后写《仙后》,歌颂伊丽莎白一世时代。F.培根作为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创始人”,撰写《学问的推进》(1605)和《新工具》(1620),倡导归纳的和实验的新哲学。16世纪后半叶,英国文学中最繁荣的是戏剧。悲剧作家C.马洛是新剧的先驱,他盛年早逝,但留下可观的戏剧创作遗产。文学巨匠W.莎士比亚是英国最伟大的人文主义者、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留下许多不朽名著,对人类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近现代英国 近现代英国历史起始于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是英国****制度确立和发展的时期。 资产阶级革命 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死后无嗣,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继承英国王位,称詹姆斯一世(1603~1625在位),开始斯图亚特王朝统治(1603~1649,1660~1714)。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前半叶,****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越来越不能忍受封建王权的专制统治。但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无视这些变化,坚持“君权神授”,大力加强英国国教,迫害要求"纯洁"教会的清**,并出售工商业专卖权,恢复早已废弃的苛捐杂税,致使矛盾激化。1628年,议会反对派提出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权利请愿书》,国王遂解散议会,实行11年无议会统治。为筹集军费镇压苏格兰长老派(清教中的保守派)**起义,查理一世被迫于1640年4月召集议会,3周后又解散议会,史称此届议会为“短期议会”。同年11月,查理被迫第2次召集议会,这届议会一直存在到1653年,史称“长期议会”,是革命的领导中心。它的召开被认为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1641年11月,议会向国王提出《大抗议书》;翌年1月,国王企图逮捕议会反对派首领未逞,逃出首都,8月在诺丁汉向议会宣战。 第 1次内战初期,议会军节节失利。克伦威尔,O.率领的主要由信仰清教的自耕农和手工业者组成的一支骑兵队伍,1644年取得马斯顿大捷,扭转战局,被誉为“铁军”。1645年初,议会按照克伦威尔的要求改组军队,建立“新模范军”,新模范军在1645年6月纳斯比战役中击败王党军队。翌年,国王被俘,第1次内战以议会军胜利告终。内战期间,议会先后通过法令,没收王党分子土地,拍卖给资产阶级,废除地主对国王的封建义务,但农民一无所得。战争结束后,革命阵营内部长老派、独立派和平等派之间矛盾激化。1647年底,查理国王逃跑,1648年2月,王党势力乘机又挑起内战,在独立派、平等派联合打击下,王党势力复被击败,第2次内战结束,1648年12月,克伦威尔清除了议会中的长老派;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斩首(见彩图 查理一世被处死(1649) ),同年宣告建立一院制共和国。资产阶级共和国先后镇压平等派和掘土派,征服爱尔兰和苏格兰,打败荷兰和葡萄牙。1707年,苏格兰正式并入英国,英国从此亦称大不列颠。1653年4月,克伦威尔驱散残余议会,12月建立护国政府,实行军事独裁。 1660年2月,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尽管查理二世和詹姆斯二世(1685~1688在位)力图复辟旧秩序,但革命期间发生的社会经济变革已不可逆转。1679年,围绕王位继承问题议会分成辉格和托利两派,是为近代政党的起源。1688年6月,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国王老年得子。为阻止天主教信徒继承王位,辉格党和托利党联合行动,邀请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来英国即位,11月,威廉率舰队在英国**,推翻复辟王朝。1689年2月,威廉和妻子玛丽同时登位,威廉称三世(1689~1702在位);玛丽称二世(1689~1694在位)。这次政变史称“光荣革命”。光荣革命是地主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开始,它所宣布的《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力,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此后,英国议会君主制逐渐形成和发展,辉格和托列两党进行长期争权夺利的斗争。1714年,汉诺威王朝入主英国,辉格党取得长达60多年的政治优势。在沃波尔,R.任内,国王的主要谘询机构枢密院发展成内阁,内阁首脑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内阁对议会负责。沃波尔实际是英国第1任首相。 英国历届首相表 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本原始积累更加迅速。议会法令使圈地合法化,圈地规模迅速扩大,在广大被圈占土地上建立起****农场或牧场,被剥夺生产资料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扩大。1689~1763年间,英法为争夺殖民地屡开战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英国政府在1793~1815年期间,积极组织并参加反法联盟。在整个18世纪,英国成为贩卖黑奴的国际中心。在国内,政府实行保护关税政策,高关税阻止外国商品输入,奖励本国工业品出口,以低税保护本国工商业发展。以上种种原始积累手段为工业生产的变革提供了前提。18世纪后半叶,在工业生产中出现并开始使用机器,这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变革首先发生在棉纺织业。1733年织机中开始采用飞梭,60~70年代纺纱机普遍采用;80年代,蒸汽机投入使用。随着蒸汽机采用范围的扩大,特别是机器制造业的出现,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到各部门。到19世纪30~40年代,各主要工业部门都采用机器,大机器生产在纺织业中已占主导地位。英国从农业国发展成工业国,工业革命至此基本完成。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面貌,西北地区兴起一批工业大城市,人口也向那里集中。19世纪中叶,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1个工业强国,工业革命造就了两个新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他们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成为英国工业****社会的基本矛盾。 议会改革与宪章运动 随着工业革命的勃兴,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渐渐壮大。他们的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但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权利。18世纪60~70年代,围绕J.威尔克斯和《北不列颠人报》事件,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言人资产阶级激进主义者抨击国王的专横和议会的腐败,要求改革选举制度,取消“衰败选区”,扩大选举权,在议会中增添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的主张受到为乔治三世国王(1760~1820在位)所不信任的辉格党贵族的支持,辉格党人采取一些措施,进一步限制王权。18世纪末,在法国革命影响下,下层人民群众掀起争取改革的运动,他们希望获得参政权以改善自己的经济地位,并对后来的改革作出了重大贡献,1830年,在各阶层人民压力下,辉格党C.格雷政府提出议会改革法案,经过一年多的斗争,1832年6月,改革法案经议会两院通过、国王批准成为法律,1832年第1次议会改革法稍稍调整扩大了选举权,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政治权利,开始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 英国议会大厦 议会改革未给工人带来任何好处,他们为争取普选权进行新的斗争,宪章运动兴起。1838年,伦敦工人协会提出《人民宪章》,要求按民主原则改革议会。1840年成立全国宪章协会。1840、1842和1848年,宪章派在全国掀起3次群众性的向议会请愿运动,在请愿书上签名者达数百万人,但请愿书都被否决,运动被镇压。1848年以后,运动转入低潮,逐渐销声匿迹。宪章运动虽未成功,但为工人阶级留下了宝贵的斗争遗产。 19世纪下半叶 19世纪50~70年代,是英国自由贸易****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时正值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有“维多利亚时代”之称。这个时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其钢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一半以上,进出口贸易占世界总额的1/3以上,伦敦成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1832年议会改革后,托利党和辉格党逐渐改造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政党——保守党和自由党,两党轮流执政。由于经济地位巩固,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开放较多的民主自由。1858年取消对犹太人政治权利的限制。1867年和1884年进行了第2次、第3次议会改革,使城乡工人阶级上层获得选举权。1872年,议会开始实行秘密投票。资产阶级政府还改革教育制度、文官制度、司法制度和军队。改革促进了****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60年代初,在马克思,K.、恩格斯,F.帮助下,英国工人投身政治斗争,支持美国、波兰人民的斗争,参与创建第一国际,在国内开展争取普选权的斗争。1868年召开工会第 1次全国****,要求政治权利。80~90年代,社会主义运动复兴,出现了社会民主联盟(1884)、费边社(1884)、独立工党(1893)等社会主义组织。工人运动中也出现新气象,广大非熟练工人纷纷组织起来,开展罢工斗争,号召工人队伍团结。1900年,工会和社会主义组织、政党的代表共同组成“工人代表委员会”,1906年委员会更名为“工党”。工党初建时只吸收团体会员,是各团体的选举联盟。1911年,成立英国社会党。 殖民扩张 英国的殖民地在19世纪猛烈扩张。1801年合并爱尔兰,英国的正式名称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对亚洲的侵略继续扩大。19世纪中叶,发动两次侵略中国的**战争,参与镇压中国太平天国革命;镇压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强化对印度的统治。1876年,保守党迪斯累里,B.内阁为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使其成为印度女皇。此后英国又称为大英帝国(或英帝国)。此外,在伊朗、缅甸、南非、埃及、东非以及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也扩大侵略,还逐步对南美洲进行渗透,成为那里最大的投资者。1867年,加拿大成为英国第1个自治领。英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逐渐丧失工业垄断地位。后起的德国、美国逐步赶上并超过英国,导致相互间矛盾的空前激化。20世纪初,德国成为英国最危险的竞争对手。面对严峻的形势,英国政府积极扩充军备,尤其是海军。1908年,自由党政府决定对海军实行“双强标准”原则,即英国军舰吨位不能少于两个最强的海军大国军舰吨位的总和。阿斯奎斯,H.H.自由党内阁还进行了一些旨在改善劳动群众状况的改革,以**后方。1914年,议会通过爱尔兰自治法案,后因大战爆发,自治法到1921年才付诸实施(见彩图 爱尔兰议员在英国议会下院拒绝以传统方式表决(1900) ),爱尔兰本部获得自治,成立爱尔兰自由邦,北部6个郡仍归英国。此后英国正式国名改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为对付德国,英国放弃19世纪奉行的“光辉孤立”外交政策,1907年以后,英、法、俄“三国协约”实际上已经形成。它同已经形成的德、奥、义“三国同盟(1882)”相对峙。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大战期间,英国派远征军到欧洲大陆,是西线战场主要参战国之一,1916年5月,英德海军为争夺海上霸权,在北海进行日德兰大海战。1917年,英国最终击败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维护了它的制海权。战争中英帝国参战人员阵亡总数达50万以上。大战初期,自由党联合保守党、工党组成联合内阁,1916年自由党人劳合.乔治,D.继任首相,组成5人集体内阁,总揽大权。为了争取群众、特别是妇女群众对战争的支持,1918年第4次改革议会选举法,实行全体成年男子和30岁以上妇女的普选权。1928年选举权扩大到全体成年妇女。1918年11月,大战以德国等同盟国的失败告终。 战后英国经济困难。1921年失业人口达到200万,矿工、铁路工人先后罢工,要求增加工资,缩短工时,恢复战争期间被削弱了的工会权利。1921年英国共产党成立。战后继续执政的劳合.乔治联合政府内部由于在内外政策上的分歧,1922年10月,保守党退出联合内阁,劳合.乔治辞职,A.B.劳遂组成清一色保守党内阁(1922~1923)。此后自由党再没有单独执掌过政权,它的地位逐步被工党取代,1923年12月,议会大选,保守党失败,1924年1月麦克唐纳,J.R.工党政府执政,同年11月让位给鲍德温,S.保守党内阁。1929年5月末,麦克唐纳又主持第2届工党内阁;1931年8月组成3党联合的国民内阁,仍由麦克唐纳任首相,直至1935年6月,在间断执政的10余年间,麦克唐纳工党政府恢复和发展经济,救济失业,改进社会福利设施,并实行惠特利住宅计划,以改善国民住宅条件,1924年工党政府承认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1929年又恢复被保守党人中断的同苏联的外交关系。 尽管如此,劳资之间的冲突仍很激烈。1925年,矿主向矿工提出降低工资,取消工资最低限额,以区域性工资合同取代全国性合同等,并威胁如果工人拒绝这些条件,矿主将实行同盟歇业。面对资本家的进攻,1926年5月4日,英国工人掀起震惊世界的全国总罢工。投入罢工的工人总计约50万,规模空前。总罢工持续到12日,工会大会总委员会宣布停止总罢工。煤矿工人则单独坚持斗争到11月。罢工在政府镇压和工会右翼首领妥协下失败。此后19年,总罢工被宣布为非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殖民帝国开始解体。殖民地纷纷要求独立,大战前已经取消自治的6个自治领要求完全独立,1926年帝国会议宣布自治领和宗主国享有平等的法律权利,但外交和军事仍受英国控制。1931年,议会公布《威斯敏斯特法》,规定英国议会的任何一项法律,未经自治领正式承认,在自治领概不适用。自治领颁布的法律则无须英国议会批准。此后,自治领开始取得同宗主国平等的权利。“英帝国”的称谓改成了“英联邦”。英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加剧。德义日***在东西方燃起侵略战火。新的世界大战迫在眉睫,英国对***姑息迁就,纵容侵略,1937年,张伯伦,A.N.出任英国首相后,更加变本加厉地推行绥靖政策。他改组国民内阁,扫除推行绥靖计划的障碍。1938年9月,他3次飞往德国会晤希特勒,A.,并于9月29日伙同希特勒签订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协定》。1939年 9月,德国进攻波兰,欧战爆发,英国对德宣战。1940年4月,希特勒的侵略矛头指向西方,绥靖政策破产,张伯伦被迫辞职,主张对德国采取强硬政策的丘吉尔,W.L.S.组成战时联合内阁(1940~1945),为保证举国上下团结对敌,政府实行战时各党派之间的“政治休战”和劳资之间的“工业休战”。丘吉尔上台后,立即组织敦刻尔克撤退,把国民经济纳入战时轨道,并迅速扩充军备。1940年7~9月在德国发动的“不列颠空战”中,英国空军有效地打击了敌人,1943年5月以前,英军的主要战场在北非;1943年9月英美军队在义大利南部**,迫使义大利投降;1944年6月英美军队在法国诺曼底**,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见彩图 丘吉尔,W.L.S.(后左1)在诺曼底视察(1944年7月) )
想知道十八和十九世纪的英国和那时候的主要事件谢谢!
1701年至1800年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十八世纪。 这个世纪注重的是“稳定”与“和谐”,却也是人们对自然探索的萌芽期。 大事记: 托马斯·贝叶斯出生,大约出生于1701年,详不可考,英国牧师(逝世1761年)(大事记??)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法国波旁王朝的腓力五世继承西班牙王位,但是被英国夺走很多海外殖民地。 七年战争:英国夺取法国北美洲殖民地加拿大和印度殖民地。 英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工业革命开始。 十八世纪的英国: 经济概况 1688年政变把荷兰的威廉三世和玛丽①推上了英国的王位,同时确立了土地贵族和一部分资产阶级(大商人和金融资本家)的统治地位。 当时的英国,****的发展在欧洲首屈一指,但是就经济构成的比重说,还是一个农业国,五分之四的人口从事农业。小麦有输出,输出量不断增加,从1697—1707年的一百一十多万夸特增加到1746—1765年的九百五十多万夸特。输出的农产品中还有麦芽和大麦。 十八世纪,英国农村里排挤中小农户的过程变本加厉,国家政权助长大地产吞并自耕农的土地。议会通过的圈地法令越来越多,1717—1727年为十五件,1728—1760年为二百二十六件,1761—1796年为一千四百八十二件,1797—1820年为一千七百二十七件。 根据这些法令被圈的土地达四百万英亩以上。这些被圈的土地不象从前那样用作牧场,而是作为大农场。大地主或以高额地租出租土地,或以****方式经营农场。他们有资本,能够雇用农业工人,使用改良的农业设备。他们对农业进行的****改造,刺激了农业的进步。“虽然种地的人数减少了,但土地提供的产品和过去一样多,或者比过去更多,因为伴随土地所有权关系革命而来的,是耕作方法的改进,协作的扩大,生产资料的集聚等等”。①这时,开始实行了系统的谷类作物与根块植物的轮种法,制定了排水和施肥办法,采用新式的农业机器如条播机和改良犁。 在工业方面,十八世纪上半期仍在迅速发展。毛纺织工业在一些地区陷于停滞,而在另一些地区又有进展。总的说它是稳步前进的,输出是上升的,在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每年输出的呢绒的价值不大超过一百万镑,1764年已增到四百万镑。1700年,议会通过法令,禁止输入印度的棉织品,从此棉纺织工业以兰开夏为中心取得了长足进展。当时,工业商品的小型生产愈来愈多地被手工工场所代替。虽然手工工场还有分散的小工场,但它在毛、棉、丝等织造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就。至于集中的手工工场多从事制铁、造纸、玻璃制造等。集中的手工工场是手工劳动进一步分工和专业化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种专业化把生产分成许多细致的、简单的操作,为机器的发明和推广作好了准备。而且手工工场训练了许多熟练工人,为以后产生的工厂制度创造了另一个必要的前提。加上其他条件,英国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起发生了工业革命,****发展由手工工场阶段向工厂阶段过渡。英国经济起飞了,它进入****的新阶段。 辉格党与内阁 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的王位继承法,排斥詹姆士二世的子系继承英国王位。它规定,由詹姆士二世的次女安继承威廉三世,如果安死而无子女继承,应由斯图亚特王朝的远亲德国的汉诺威选侯继位。1702年安继承威廉三世为王。1714年,乔治一世继安为王,这就是英国汉诺威王朝的开始。从1714年到1783年先后七十年,辉格党一直当政,没有间断,也没有遭到致命的反对。 汉诺威家族:1714——1837 乔治一世:1714——1727 乔治二世:1727——1760 腓特烈:死于1751年 乔治三世:1760——1820 乔治四世:1820——1830 威廉四世:1830——1837 爱德华 维多利亚:1837——1901 选举战:拉选票的场面 在驱逐詹姆士二世的政变中,辉格党起过积极作用;对威廉三世,它坚决支持。同辉格党对立的是托利党,因为它的成员有一部分支持詹姆士二世而削弱了力量。无论辉格党或托利党,都是高级贵族的掌上物。它们的区别在于:托利党以中等贵族即大乡绅为基础,牢牢地控制着地方上的权力。辉格党更接近于资产阶级和伦敦的银行家、大商人、大船主,从汉诺威王朝开始就牢固地掌握了国家政权。辉格党统治期间的最初代表人物是华尔波尔。 罗伯特·华尔波尔(1676—1745年)出生在诺福克郡的一个贵族地主家里,在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接受了贵族教育。他继承的地产每年可以收入二千英镑。在女王安在位时代,他既接近女王,又接近权倾一时的马尔博罗公爵,在政治上飞黄腾达起来。从1721年到1742年,他一直是英国政府的首脑。华尔波尔象伦敦商人那样精于理财,又是一个十分重视现实的人。他尽量把赋税从商人和工场主身上转移到消费品上,以博取资产阶级的欢心;又为了不招乡绅们的敌视,大减土地的税率。经过十七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加上1689年《权利法案》的具体规定,英王的权力受到了限制,议会的权力超过了国王的权力。而汉诺威王朝的头两个国王乔治一世和二世不熟悉英语和英国国情,又把某些王权转归辉格党首领。在这种权力转移的过程中,英国议会制度逐渐确立;就在华尔波尔当权时期,内阁制开始形成。 英国的内阁制综括地说须包括这几个因素:内阁必须在下议院里占有决定作用的多数,阁员须在议会中据有议席;一切阁员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一致,必须联合起来集体负责;内阁必须有一个首脑(即后来的首相),他有控制内阁决定的发言权,又必须是下议院多数党的首领。华尔波尔当权的时候,这些因素正在萌芽,他竭力用干薪职位、营利事业、承办公物、授予爵号、施惠议员亲友等办法收买议员,牢牢地掌握着下议院的多数议席。1733年,他强迫反对他的财政改革方案的大臣辞职,这固然起于他想把持政权,不容阁员反对他的政策,但这一举却树立了一条重要原则,在关键问题上内阁必须意见一致。因此有的历史学家指出,演成内阁共同负责和首相为内阁和下议院首领之功,应归于华尔波尔。正式使用首相一词是以后的事,在英国政治制度演变史上,华尔波尔却是事实上的首相。内阁制的产生使英国立法机关得以控制行政机关而又不使后者减少效率,在立法和行政之间找到了调节。 华尔波尔在下议院同议长谈话 在当政的辉格党中,华尔波尔代表资产阶级中较为保守而和平的一派。由于英国力量的增长,辉格党中代表资产阶级中侵略而好战的一派,势力抬头,在1742年把华尔波尔赶下了政治舞台。此后四十年,英国通过殖民战争,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它虽然失掉了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却牢牢地握有加拿大和印度。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经济力量的加强,英国靠着剥削殖民地和较弱国家的经济从属关系,日益上升为世界上的****强国。 约翰·洛克和亚当·斯密 十八世纪的欧洲被称为理性时代或启蒙时代。启蒙思想家认为,人们应该用理性的眼光观察生活和社会。启蒙运动十七世纪在英国获得开端。在整个启蒙时代的最有代表性的那些思想,有许多是在英国这个被资产阶级革命松开的土壤中萌芽的。十八世纪自由思想的创始人就是英国的约翰·洛克。 约翰·洛克(1632—1704年)是新兴资产阶级英国的著名思想家,是启蒙时代的一个关键人物。他发展了自然权利的理论,认为人类是生而自由和平等的,具有生存权、自由权和财产私有权。他否定君权神授的封建主义理论和专制主义理论,把人民政治主权的原则作为自己的国家学说的基础。他认为现代社会之前是自然状态,人们联合组成一个社会同盟,是由于自愿的契约而产生的。国家和政府的职责就是保障公民的自然权利。如果政府破坏社会契约,侵犯了人的自然权利——个人的自由和财产,那就是政府领导人“把他们自己置于同人民的交战状态中”,人民就有权推翻它而建立一个更好的政权。相信人性有善良的和理性的基础,认为任何社会的目的都是保护个人自由,这是洛克的自由思想的出发点。承认私有制是和自由、平等相等的人的自然权利,这又清楚地表明了洛克的政治理论的资产阶级的实质。洛克的政治学说对于欧美的社会思想,起了巨大的革命影响,我们将会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文献中具体看出来。 在启蒙运动的总轨道上,在英国产生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它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苏格兰的教授亚当·斯密(1723—1790年)。斯密把自由竞争看作仿佛是由自由本身所规定的秩序,相信随着资产阶级关系的发展,人民的幸福也要增长。他认为各个人的自由活动是达到共同福利的最好的捷径,因此反对国家对国内经济生活的任何干预,即反对当时仍然盛行的“重商主义”。 所谓“重商主义”产生于新航路发现以后和西欧殖民者竞相争夺殖民地之时,一时在欧洲不胫而走。重商主义者主张由国家干预经济,比如由国家安排对外贸易,鼓励商品出口,以高额关税保护本国的生产发展。他们认为进口少,出口多,就能把尽可能多的金银集中到本国。在商业资本占优势的时代,人们把金银的多少作为国家富庶和繁荣的尺度。金银多了不仅可以向企业投资,而且可以用来扩充海陆军,使国家更加富强起来。在英国,直到工业革命以前,重商主义一直是政府和资产阶级所奉行的学说。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了名著《国富论》,提倡“自由竞争”或“放任政策”。他认为国家不必安排贸易和工业,因为这种干预是违反供求的“自然规律”的,而放任政策却能为最大多数的人取得最大的利益。他还特别强调,人们进行自由竞争为自己寻求财富就能使整个社会富庶起来;政府的职责在于保卫国家,维护社会安宁,而不是干预经济事务。亚当·斯密的巨大功绩在于进一步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他指出,国家的财富出于生产,而生产主要靠工人和农民的劳动,一切财富的本源是劳动,增加国民财富的条件是提高劳动生产力。他又指出,劳动者附加在原料上的价值须分作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工资付给了劳动者,又一部分作为利润由资本家占有了。这里面包含了剩余价值论的萌芽。 亚当·斯密(1723—1790) 亚当·斯密为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建立了完整的体系。他提倡的“自由竞争”或“放任政策”,反映了英国在当时世界上的经济优势,又为工业革命造了舆论。他的学说的科学部分日后又为科学****的创始人所吸取,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之一。 1801年至1900年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19世纪。 1793~1815年拿破仑一世指挥法国军队对抗反法联盟的一系列战争。战场主要在欧洲大陆。法国大革命开始后,欧洲各君主国企图对法国武装干涉。1792年4月20日法国对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宣战,7月8日对宣战,1793年2月1日对英国宣战。 3月,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西班牙、荷兰、撒丁、那不勒斯等国组成第1次反法联盟1793年9月,拿破仑?波拿巴在土伦要塞任炮兵指挥,战胜王党和反法联军,被破格提升为准将。1794年 6月在比利时弗勒吕斯大败联军,迫使一些国家退出反法联盟,只有英、奥继续对法作战。1796年 3月,拿破仑奉命远征在奥地利统治下的意大利北部,1797年1月,在利沃利大败奥军,1797年10月迫使奥地利签订《坎波福尔米奥和约》,粉碎第1次反法联盟。法国督政府于1798年初任命拿破仑为远征军司令进行东征,以阻碍英国和东印度之间的贸易。同年7月初,法军在埃及**。拿破仑的远征以及法国在荷兰、瑞士势力的扩大促使反法国家于1799年建立第 2次反法联盟,主要参加者有英国、奥地利、俄国及奥斯曼帝国。1799年11月 9~10日(雾月18~19日)拿破仑发动政变,成立执政府,拿破仑任第一执政,后为终身执政。拿破仑执政后,开始进攻英国在欧洲的盟国,以孤立英国。 1803年5月法英重开战端,拿破仑占领汉诺威。1804年拿破仑称帝,为拿破仑一世。同年英国首相W.皮特组织第3次反法联盟,参加者主要有英国、俄国、奥地利。1805年8月27日法国开始进攻西进的奥俄联军。 1806年9月英国、俄国、普鲁士、萨克森等建立第4次反法联盟。 10月27日拿破仑一世进入柏林,11月21日在柏林颁布大陆封锁令,对英国进行经济战。 为有效执行对英国的大陆封锁令,拿破仑一世决定占领不愿同英国断绝关系的葡萄牙。 1809年1 月,英国、奥地利结成第5次反法联盟。 1813年春,俄国、英国、普鲁士、西班牙、葡萄牙和瑞典等国组成第 6次反法联盟。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随着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和京津地区的迅猛发展,外国列强多次胁迫清政府予以镇压。1900年4月,义和团刚在北京近郊发展起来,俄国公使就提出镇压。美、英、法、德各国公使也奉本国政府密令,联合照会清政府“剿除义和团”,并将舰队聚集大沽口进行威胁。5月间,义和团在京津一带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清军士兵参加义和团,以端王载漪为首的排外势力在清政府内占据上风。各国公使眼看清政府已无法控制形势,总理衙门也“无力说服朝廷采取严厉的镇压措施”,便策划直接出兵干涉。5月28日,英、法、德、奥、意、日、俄、美八国在各国驻华公使会议上正式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以“保护使馆”的名义,调兵入北京。5月30日至6月2日,八国的海军陆战队400多人,陆续由天津乘火车开到北京,进驻东交民巷。随后,各国继续向中国增兵,各国军舰24艘集结大沽口外,聚集在天津租界的侵略军达2000余人。6月6日前后,八国联合侵华政策相继得到各自政府的批准,侵略中国的战争爆发。 PS:十九世纪的英国在《19世纪英国:危机与变革》一书中有细致描写,可以参考。 《19世纪英国:危机与变革》简介 : 随着工业化、民主化、城市化的突飞猛进,恪守传统自由主义的英国在19世纪遭遇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为此英国进行了哪些社会变革和制度创新?它如何能在没有爆发革命的情况下就化解了危机,成功地实现了现代化转型?本书在详述19世纪英国历届政府更替和社会变迁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作出了精彩的分析和解答,这对我们思考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的现代化问题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有关英国的事件(近现代的全部)和时事热点最好有具体的事件
英国历史大事年表都铎王朝:1485~1603(近代英国开始)1485年:亨利七世即位【15世纪中叶,30年的玫瑰战争导致都铎王朝建立,获胜方南方大地主和新贵族的代表亨利•都铎加冕为王,是为亨利七世。都铎王朝正值****在英国初升时期,产生了两位有名君主:亨利八世,为子嗣和婚姻问题与罗马教庭宣布决裂,成立英国国教(即圣公会);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确立了英国的海上霸权,正值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莎士比亚。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被伊丽莎白指定为继承人,1603年,詹姆斯登上英格兰国王的宝座,成为詹姆斯一世,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这为100年后(1707年)苏格兰与英格兰正式合并创立了条件。】1558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即位,统治英国达45年之久1564年:莎士比亚诞生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树立海上霸权。【英国在1588年英西海战中的胜利,是一次以弱胜强的胜利,它再一次显示了在王权统治下的民族国家的力量。长期处在欧洲主流 文明之外的岛国,第一次以强国的姿态向欧洲大陆发出了声音,并 迅速进入世界海洋霸权和商业霸权的争夺中心。】斯图亚特王朝1603~17141603年:80岁的伊丽莎白一世去世了。苏格兰王詹姆士六世加冕成为英格兰的詹姆士一世,统一了英格兰和苏格兰1620年:对新**的镇压激化,一批新**乘"五月花号"抵达美洲1628年,《权力请愿书》1640年,英国在全球第一个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1642~1651年:英国内战爆发1649年:查理一世(詹姆士一世的儿子)被处决(1.30),克伦威尔宣布共和政体(5.19)1660年:(查理二世)王朝复辟 【詹姆斯二世(查理二世儿子)继承王位,后被罢黜。】1676年:格林尼治天文台设立1679年,人身保护法 ;托利党成立(1833年改称现名)1685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8~1689年:光荣革命,确定了君主立宪制。玛丽二世(詹姆斯二世女儿)执政。制定《权利法案》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1698年:伦敦股票交易所成立1701年:制定《王位继承法》汉诺威王朝:1714~19171714年,王位传给查理一世的外甥家族、德国的汉诺威王室。接着是乔治一世、二世、三世、四世执政。乔治三世在位期间,美国独立,英国击败拿破仑。1721~1742年:罗伯特•华尔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首相1727年,牛顿去世1760~1830年:工业革命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19世纪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1814年:史蒂芬逊发明火车1815年,英国威灵顿公爵在滑铁卢击败了拿破仑1825年:火车运行、第一次经济危机发生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即位【1837—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执政,英国的黄金时代,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国,在生产及贸易方面跃居世界首位,到处推行炮舰政策,夺取海上霸权,侵占殖民地,搜刮别国财富。大英帝国称霸世界,在海外统治的地域遍及欧、亚、非、美、澳各洲,号称“日不落帝国”。】1840年:发动**战争1842年:与中国签订《南京条约》1856年:发动第二次**战争1858年:与中国签订《天津条约》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1860年:与中国签订《北京条约》1900年,劳工代表委员会成立(1906年,改工党) 参与八国联军侵华1911年,议会法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衰败温莎王朝1917~1928年:弗莱明发现青霉素1931年颁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认其自治领在内政、外交上独立自主,大英帝国殖民体系从此动摇。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实力大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继独立1949年,议会法20世纪60年代,英帝国殖民体系瓦解。1973年1月加入欧共体。1982年4月到6月间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海湾战争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1999年:南联盟战争2001年10月7日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附录:香港历史大事年表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1898年 英国强迫清政府再订条约,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1945年9月15日: 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1997年7月1日: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根据《基本法》, 香港保留原有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50年不变,是实行“一国两制”,除防务和外交归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
1740到1840年英国的重大事件
)汉诺威王朝:1714~1917 公元1721~1742年:罗伯特·华尔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首相 公元1760~1830年:工业革命 公元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 公元1801年:合并爱尔兰,"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成立 公元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即位 公元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公元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逝世 公元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更多文章:

英超积分榜曼联惨败跌出前四?曼联运气用完了诡异弧线+莫名点球索尔斯克亚英超遭遇首败!
2023年10月29日 10:22

扣篮大赛2011,谁能告诉我2011年全明星赛,扣篮大赛,的准确时间
2023年11月5日 22:08

中方呼吁尊重叙利亚主权和领土完整(东方时事解读2011年7月22日)
2024年10月26日 01:30

天津卫视爱情保卫战(天津卫视怎么不播《爱情保卫战》了呢怎么回事啊)
2024年1月6日 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