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苏轼 翻译?西江月 辛弃疾 翻译
本文目录
西江月 苏轼 翻译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鸣廊: 在回廊上发出声响. 2.眉头鬓上: 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3.贱: 质量低劣. 4.妨: 遮蔽. 5.孤光: 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6.琖 : 同盏, 酒杯. 以词为书信,是宋词传播的一道风景线。此词即是苏轼兄弟的唱和之作,观其词察其人,无论文势文辞,我们都可发现一个视成规为草芥的缚不住的苏东坡。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谪居后的苦闷心情,词调较为低沉、哀惋,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叹。具体写作年代,大概是元丰三年(1080)。 词的上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下片写悲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苏轼的几首中秋词中,本篇自有其特色。 上片的起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发端便以悲剧气氛笼罩全词。以梦喻世事,不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还概括了对整个人生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一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人生风度新凉”,有对于逝水年华的无限惋惜和悲叹。“新凉”二字照应中秋,句中数量词兼疑问词“几度”的运用,低回唱叹,更显示出人生的倏忽之感。三、四句“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紧承起句,进一步唱出了因时令风物而引起的人生惆怅。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以哀惋的笔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 下片写独自一人于异乡把盏赏月的孤寂处境和伤时感事的思绪。“酒贱常愁客少”,委婉地点出作者遭贬斥后势力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月明多被云妨”,隐喻*人当道,排斥善类,忠而被谤,因谗遭贬。以上两句,流露出词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愤,包含的情感非常丰富: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这一结拍,是一个天涯沦落人带着血泪的人生呐喊与渲泄。它巨大的悲剧力量,确乎令人荡气回肠。 以景寓情,情景交融,是这首中秋词的艺术特色。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西江月 辛弃疾 翻译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主题词: 宋词 体裁: 词 年代: 南宋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以恢复为志。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 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 稼轩诗文抄存》。《全宋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 原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①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②,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③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①: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 ②:“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别枝:斜枝。 ③: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今译】江亭(译)·走在乡村的小路上 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鹊儿, 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 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 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 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 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 跑到溪头转弯处, 嘿, 茅店不就在眼前么?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在全首词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如下:
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田里稻花飘香,蛙声阵阵,似乎在告诉人们今年是一个丰收年。
天边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
从《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西江月的译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大意】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遮住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注释】①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而贯彻全篇的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作者善于抓住夏夜山乡的特点,又理解农民对丰收的热望,加上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临其境,馀味无穷。②《西江月》: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③黄沙:黄沙岭,在信州上饶之西,作者闲居带湖时,常常往来经过此岭。④别枝:旁枝。⑤旧时茆店:过去很熟悉的那一所茅草店。⑥社:土地庙。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林。【简析】词的上片以鸟惊、蝉鸣、蛙噪这些山村夏夜特有的音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颇不寂寞;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的突然变化,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发现,表现夜行乡间的轻松和饶有兴趣。上下片都写的情真景真,笔调轻快,是一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
西江月翻译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 · 辛弃疾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红楼梦中诗《西江月》的翻译
《《红楼梦》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写林黛玉与贾宝玉初次见面便有似曾相识之感.两人一见如故.这时,作者便推出《西江月》二首,来描写贾宝玉. (一) 原文: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注释:无故句:愁,恨,指贾宝玉在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桎梏下所产生的苦闷心情.这种愁和恨,自然不为封建正统势力所理解,所以认为是无缘无故自寻烦恼. 好皮囊:指漂亮的外貌. 草莽:不学无术,没有学问.指贾宝玉从来不学习“仕途经济”之类的东西。 潦倒:穷困倒霉,精神颓废. 庶务:各种事务.指治理家庭和应酬交际。 愚顽:愚蠢,固执.宝玉坚决反对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的叛逆性格,被当时的统治者认为是愚顽.文章,指八股文. 行为偏僻:指行为与世俗的要求背道而驰. 性乖张:指思想性格不合乎封建正统思想的标准. 世人:指封建正统势力. 译文:无缘无故自寻烦恼, 有时如傻如狂; 纵然生的一副好相貌, 原来一肚子草莽.. 精神颓废,不懂治家和交际, 愚蠢固执,不读诗书文章. 思想行为不合世俗和礼仪, 不怕别人责难和诽谤. (二) 原文:富贵不知乐业, 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时光, 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能第一, 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高粱, 莫效此儿形状! 注释:贫穷:作者曹雪芹为贾宝玉设计了一个贫穷潦倒的结局,但高鹗的续书却以"家道复出"收场,没有表达出作者的原意. 无望:贾府的封建家长把齐家治国的希望寄托在贾宝玉身上,然而都落空了,所以说"无望". 不肖:不贤.封建卫道者认为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是"不贤"的. 寄言:赠言. 译文:富贵时不知安居乐业, 贫穷时又耐不住寂寞凄凉. 可惜他辜负了大好时光, 国和家对他不能抱有任何希望.无能的人,他是天下第一, 不贤的人,他是古今无双. 赠给那些富贵子弟一句话: 千万不要学习这孩子的模样. 简评:这两首《西江月》,用似贬实褒的笔调,对贾宝玉的反抗性格做了艺术概括。 前一首写出贾宝玉坚决反对儒家的经籍文章,反对仕途人生,反对封建世俗的人情世故,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的叛逆形象。 后一首写他的无能、不贤,无人能比,不会为封建阶级齐家治国,使封建统治后继无人,指出贾宝玉这一形象对封建阶级和封建制度严重的破坏性,揭示出这一艺术形象具有初步的民主思想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苏轼的《西江月》原文及翻译赏析
景修与吾同为郎*,夜宿尚书新省之祠曹厅*,步月庭下,为吾言:往尝以九月望夜,道钱塘*,与诗僧可久泛西湖,至孤山已夜分。是岁月寒,月色正中,湖面渺然如溶银。傍山松桧参天,露下叶间*,薿薿*皆有光。微风动,湖水晃漾*,与林叶相射。可久清癯苦吟,坐中凄然不胜寒,索衣无所有,空米囊覆其背,为平生得此无几。吾为作诗记之云:霜风猎猎将寒威,林下山僧见亦稀。怪得题诗无俗语,十年肝鬲湛寒辉。 此景暑中想象,亦可一洒然*也。PS:()内为个人吐糟内容,如果是为应付老师,请勿照抄,会死很惨的。翻译景修我和同做郎官时,晚上就住在尚书省中新建祠堂的办公厅中,庭院中赏月。景修向我说起,他过去在九月十五途径钱塘,当时和诗僧可久泛舟西湖,到孤山寺已是半夜的事情。当年天气冷的早,满月正当空,月色下,湖面广袤而飘渺,犹如融化的白银。西湖所依傍的群山上,松树和桧树深**入苍天。夜露之下,树叶之间,明亮非常。秋风微微而起,湖水映着月光轻轻闪动,和林中树叶相互映射。可久非常清瘦,喜欢苦吟,坐在船中经不起湖中寒冷,样子非常凄惨,也没有找到衣服,只得将空米袋盖在他身上,这是一生之中鲜有的经历。我做了首诗,来记录这件事,说:“冷风吹动让人领略,冬日欲来的寒冷,林下是难得一见的归隐山林的僧侣,难怪题诗中毫无俗气的言语,长期的苦吟,应和清冷的月色(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这和尚挨冻了XD~,还能写出好诗不易呀!不过这层意思翻译不出来)”这种景象,在夏天里想象,也可以让人感到清凉。(看到次觉得作者超级腹黑,那倒霉的穿少了衣服的老和尚,就这样变成消夏品了,正所谓忘穿秋裤是也)注解:郎:应该是尚书省的郎官(看下文,但不太敢确定,故而简称郎官)曹厅:官吏处理公务的地方,也就是办公地点,或曰办公室。道钱塘:此可有两解,一为已经给出的途径,二是管理意思,即在钱塘为官,但在钱塘为官,应是一段时期内的事情,不应特意提及某个日期。还有就是文中可久感到寒冷后,最后找到的御寒物品是空米袋,如果是有一定地位的官员(“道”的官职很高哦!而且好像宋代也没有道一等的官员,有的话,请告诉我一下,多谢指教了。),尤其是钱塘这种很富庶的地方,必然有随从人员,可久作为官员的上宾,自然不会沦落到那个空米袋御寒的地步。渺然:1.广远貌。 2.微小貌;藐小貌。 3.因久远而形影模糊以至消失。 猎猎 :形容风声或风吹动旗帜等的声音 嶷嶷:1. 幼小聪慧貌。2. 高耸貌。3. 形容道德高尚。4. 形容壮盛、威武。 (文中着实没法用原意,会意了一下。)晃漾:闪烁,闪动洒然(洒然):(1).潇洒;洒脱。 (2).犹欣然。 (3).风吹雨洒的样子。 (4).指清凉爽快。 (5).形容神气一下子清爽或病痛顿时消失。 (6).惊异貌;(7).洒脱貌。(8).畅快貌。 (9).了然而悟。(10).寒冷貌。(12).肃敬貌。(13).整齐貌。 (别被这么多意思吓到了,其实人家就是说,感觉很爽而已了。)
西江月原文_翻译及赏析
念念欲归未得,迢迢此去何求。都缘一点在心头。忘了霜朝雪后。要见有时有梦,相思无处无愁。小窗若得再绸缪。应记如今时候。——宋代·李之仪《西江月》 西江月 念念欲归未得,迢迢此去何求。都缘一点在心头。忘了霜朝雪后。 要见有时有梦,相思无处无愁。小窗若得再绸缪。应记如今时候。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沧州无棣(庆云县)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李之仪
三十年来无孔窍,几回得眼还迷照。一见桃花参学了。呈法要,无弦琴上单于调。摘叶寻枝虚半老,看花特地重年少。今后水云人欲晓。非玄妙,灵云合被桃花笑。——宋代·黄庭坚《渔家傲·三十年来无孔窍》渔家傲·三十年来无孔窍
三十年来无孔窍,几回得眼还迷照。一见桃花参学了。呈法要,无弦琴上单于调。 摘叶寻枝虚半老,看花特地重年少。今后水云人欲晓。非玄妙,灵云合被桃花笑。 写人叙事雅燕飞觞,清谈挥麈,使君高会群贤。密云双凤,初破缕金团。窗外炉烟自动,开瓶试、一品香泉。轻涛起,香生 *** ,雪溅紫瓯圆。娇鬟,宜美盼,双擎翠袖,稳步红莲。座中客翻愁,酒醒歌阑。点上纱笼画烛,花骢弄、月影当轩。频相顾,余欢未尽,欲去且留连。——宋代·米芾《满庭芳·咏茶》满庭芳·咏茶
雅燕飞觞,清谈挥麈,使君高会群贤。密云双凤,初破缕金团。窗外炉烟自动,开瓶试、一品香泉。轻涛起,香生 *** ,雪溅紫瓯圆。 娇鬟,宜美盼,双擎翠袖,稳步红莲。座中客翻愁,酒醒歌阑。点上纱笼画烛,花骢弄、月影当轩。频相顾,余欢未尽,欲去且留连。 咏物 , 写茶写人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俄空。乐匆匆。(闲呼 一作:间呼)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官冗从。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宋代·贺铸《六州歌头·少年侠气》六州歌头·少年侠气
宋代 : 贺铸
展开阅读全文∨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俄空。乐匆匆。(闲呼 一作:间呼)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官冗从。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 宋词三百首 , 豪放 , 壮志忧国忧民
《西江月》(辛弃疾)诗篇全文翻译
西江月 辛弃疾 系列:关于写景的古诗词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桥:(有的版本为「头」,小学语文义务教育人教版上为「桥」) 见:通假字「见」念「现」 注释 1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黄沙道:指的就是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音:盐)山县。 2「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3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4鸣蝉:蝉叫声。 5旧时:往日。 6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7见:同「现」。 8忽见:忽现,指小店忽然出现。 9西江月:词牌名。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著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著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赏析 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全诗散发著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鉴赏 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确实是令人玩味无穷。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在全首词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更多文章:

休斯敦世乒赛抽签结果(李隼遭到网友质疑!队内从不重用,大赛不给机会,成绩怎么会好)
2025年3月19日 16:30

切尔西将在冬窗补强阵容,三个目标人物浮出水面?欧冠今晨利物浦切尔西首发阵型
2025年4月8日 03:02

为什么霞最后嫁给了克烈(LOL霞洛 为什么在抖音会有霞嫁给了克烈,洛娶了伊芙琳这个说法这是个梗吗)
2025年3月26日 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