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埃尔 赖伐尔(法国政治家:皮埃尔·赖伐尔的生平事迹简介)
本文目录
法国政治家:皮埃尔·赖伐尔的生平事迹简介
皮埃尔·赖伐尔(法语:Pierre Laval,1883年6月28日-1945年10月15日),法国政治家和国务活动家,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和维希 *** 中三次出任总理。1914到1919年和1924到1926年,两度任职于国民议会。20世纪30年代,担任过多个内阁职位,并于1931-32年和1935-36年两度担任法国总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支援菲利普·贝当上台。法国沦亡后,在希特勒支援下,1942年4月出任总理,此后一直左右贝当 *** 。法国光复后,1945年10月9日被巴黎高等法院以叛国罪判处死刑。
1883年6月28日生于法国多姆山省的夏特尔东。他的父亲是个小咖啡店主,赖伐尔靠自学成为中学的辅导教师,继而攻读法学课程,获学士学位。从1907年起,赖伐尔在巴黎开业当律师。
20世纪初法国工人运动高涨,赖伐尔也被卷入社会运动的浪潮之中。1903年加入法国社会党。常以工会组织的律师和法律顾问进行活动,逐渐为人所知,他曾为一个无 *** 主义工人辩护,使之无罪释放而名声大振,1914-1919年担任塞纳省奥博维耶的社会党众议员。1923-1940年还一直当该市的市长。
他为极端和平主义者。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1920年因选举失败而退出社会党。1924年以独立社会党人的身份再度当选为众议员。1927年成为参议员。
赖伐尔混迹于官场,虽不善辞令,却擅长玩弄手腕,因而能在政界左右逢源,曾任潘勒韦内阁公共工程部长(1925年)、阿里斯蒂德·白里安内阁中任司法部长(1926年)和第二届塔迪厄内阁劳工部长(1930年)。他在任劳工部长的时候,曾主持实行社会保险法,一时颇负重望,赖伐尔于1931年1月第一次出任总理。当时世界经济大恐慌,而法国经济还好,在1931年底美国、德国、英国分别有160 万、190 万、140万人失业时,法国的失业人数只有1.2万 人。当年有290万外籍移民涌入法国寻找工作。他因为这个成为当年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但第二年法国经济终于不堪负累,跌入下滑通道。1932年2月被击败后,改任殖民部长。
1934年以后在加斯东·杜梅格和 皮埃尔·埃蒂安·弗朗丹两届内阁中任外交部长。1934年12月,里宾特洛甫访问巴黎,就萨尔地区投票和赖伐尔达成协议,赖伐尔保证,纵然投票有利于德国,法国也不会要求重复投票。1935 年1 月7 日,赖伐尔首次访问罗马,访问期间与墨索里尼会谈四次。双方订立了曾签订《法意罗马协议》(又称《赖伐尔-墨索里尼罗马协议》),主要内容是:法国将法属领地查德的114 平方公里、索马利亚的800 平方公里,其中有22 公里的海岸线以及突尼西亚的一块不大的地方让与义大利,义大利则在突尼西亚的意侨民国籍问题对法让步。从墨索里尼的侵略计划来看,这条海岸线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这一协定为义大利在非洲的侵略活动开了方便之门。赖伐尔还允许墨索里尼在衣索比亚有放手行动的自由,实际上等于怂恿义大利侵埃。
1935 年6 月至1936 年1 月,赖伐尔再任总理。1935 年12 月,赖伐尔还伙同英外务大臣塞缪尔·霍尔在巴黎秘密缔结了出卖衣索比亚的协定,要求衣索比亚割让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给义大利,而义大利只补偿8000公里的土地,被衣索比亚拒绝。在整个意埃战争期间,赖伐尔采取了实质上亲意的"中立"立场。
赖伐尔是引导法国步入绥靖主义歧路的始作俑者。但在当时他也不是完全屈从于***国家,1935 年8 月德国宣布建立空军,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后,他立即提出 *** ,并向国联控告德国,要求实行集体制裁。如同年4 月倡议建立"斯特莱沙阵线",5 月代表法国同苏联正式签署了酝酿已久的法苏互助条约,并亲访莫斯科。
当时由于经济危机,法国***党派兴起,当时建立了火十字团,法兰西团结,法兰西行动同盟等右翼组织,赖伐尔支援这些右翼团体,甚至给他们发津贴,导致了左派的反击,1936年,在人**线获胜前不久,赖伐尔内阁倒台。此后4年,赖伐尔都没有在 *** 任职。
主要成就
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法国对德宣战,他坚决反对。1940年 法国溃败后,赖伐尔支援亨利·菲利浦·贝当上台。1940 年6 月出任贝当 *** 的副总理和国务部长,促成将 *** 迁至维希,并诱使议会授全权予贝当。同年10 月受希特勒召见,并陪同贝当前往蒙都瓦尔(Montoir)会见希特勒。随即出任维希 *** 外交部长。同年11 月会见戈林,表示愿与德实行军事合作。任内,奉行亲德政策,深得德国占领军当局宠信。后因与贝当矛盾,于12 月被逮捕,在德方庇护下,旋即获释。1942年4月,由于德国人出面干涉,贝当被迫重新召回赖伐尔任 *** 总理,贝当终于成了"傀儡元首"。
赖伐尔大权独揽,兼任外交部长、内政部长和情报部长,进一步纵容了纳粹德国当局对法国人民的 *** ,并动用法国的经济力量支援德国***的侵略战争。同意盖世太保进入非占领区活动,大肆搜捕犹太人,并将突尼西亚交由德军占领。同年11 月德军进占非占领区后,成为贝当的正式继承人。1943 年兼任维希民警首脑,颁布《义务劳动服务法》,驱使大批民工去德国服苦役。盟军在诺曼底**后,赖伐尔企图成立一个能为英美所接受的临时过渡 *** ,但是这一企图未能实现。法国解放前夕,被德军带往德国的西格马林根(Sigmaringen)。1945年5月,赖伐尔逃往西班牙,西班牙 *** 把赖伐尔交给了盟军。1945年8月,赖伐尔被引渡给法国 *** 。同年10月9日,巴黎高等法院以叛国罪判处赖伐尔死刑。于10月15日被处决于弗雷内监狱的围墙边。
巴尔图的继任者皮埃尔·赖伐尔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巴尔图的继任者皮埃尔·赖伐尔,口头上说要继承前任的外交政策,但事实上却开始扭转法国的外交方向,放弃法苏接扣的方针,而把调整法德和法意关系放在了法国对外政策的首位。1935年2月,赖伐尔和弗朗丹同英国政府一起,向德国提出了包括“军备平等”和缔结东方公约的“全面解决”建议。这是法国开始走上绥靖道路的标志。它虽然在1934年继续同苏联谈判,并于1935年5月2日在巴黎同苏联签订了互助条约,但其目的只是以同苏联接近作为同德国打交道时的**,从而使自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 详细
战争的起源纳粹德国的崛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集团被协约国集团击败。1918年11月,战争结束后,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退位,1919年6月28日,德国签署《凡尔赛条约》。1919年7月31日,国民议会在德国南部小城魏玛通过了魏玛宪法,宣告魏玛共和国成立。由于法国曾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受到普鲁士的重创,一战结束后,法国希望能够对德国在经济上进行报复,并最终削弱这个强大的邻国。《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意志帝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德国的国防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德意志帝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多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凡尔赛条约》过多的只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加上德国国内普遍不承认军事上战败。使得德国国民对《凡尔赛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普通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在经历了短暂的平稳期后,外不能排除外侮,内不能解决内患的魏玛共和国在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遭到重创,这个脆弱的共和国面临著严重的经济问题,濒临破产的边缘,德国人民生活非常艰难,这为德国极端右翼势力的兴起提供了良机。由阿道夫·希特勒所领导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纳粹党)就是其中之一,他宣称德国的困境之根源来自于战后强加给德国的严厉条款、懦弱的魏玛共和国以及被指称握有国家经济命脉的犹太人。他的理论受到越来越多德国人的支持,到1933年时纳粹党已经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党一跃成为国会内第一大党。1933年1月30日,总统兴登堡元帅正式任命希特勒为共和国总理。与此同时,希特勒政府通过行使宪法赋予总统在紧急情况下的特殊权力来执行公务,这些权力令希特勒可越过联邦议会进行实际独裁统治。此时,魏玛共和国走到了其政治生命的终点,取而代之的是德意志第三帝国。为了摆脱英法等国对德意志帝国的束缚,希特勒在上台之初就因扩军备战计划受到限制而于1933年10月宣布退出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又依据宪法继任了总统,成为了第三帝国唯一的真正拥有实权的领袖,在德语中称为“元首”。希特勒并不是只会叫嚣喊空话的政客,他上台后迅速重建了德国的秩序,加上他具备远见,让社会底层的劳动阶级也能享有过去所没有的福利,因而德国人对希特勒的支持率大幅提升。英法等列强见到已经无法借由凡尔赛合约压榨德意志帝国,立刻转变态度与德国合作。此时的德意志帝国内部已经政局稳定,纳粹党人稳固了自己的政权后,开始将重心放到外交方面,并采取了多个冒险的行动。意大利的***势力登场一战后,意大利中央政府无法控制地方,全国面临无政府状态,共产党人与社会党人控制着工会,很多人担心布尔什维克式的共产革命将席卷意大利。在几个自由政府无法解决这些威胁后,国王维克多·爱麦虞埃三世在1922年10月30日邀请右翼政客墨索里尼以及他所领导的***党组成政府。***党人上台后依然保留自己的非正规武装,用以打击无政府主义者、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者。在几年时间内,墨索里尼就巩固了自己的独裁地位,意大利也沦为一个警察国家。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萧条严重冲击了意大利,墨索里尼断定殖民地扩张是减轻国内经济压力所必需的,进而走向了扩张的道路。1935年1月7日,墨索里尼与法国外长皮埃尔·赖伐尔签署了意法条约。10月3日,意大利军团入侵独立的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在经过一场长达7个月的战役之后,阿比西尼亚被征服。1936年,意大利加入日德《**产国际协定》,由此,德意日三国轴心初步形成。同年,意大利和德国一同支持西班牙佛朗哥政权发动叛乱,西班牙内战爆发,1939年西班牙共和政府被颠覆。在眼见德国把欧洲局势推向战争边缘的时候,墨索里尼趁火打劫,于1939年4月7日,占领阿尔巴尼亚。在遭到国际联盟谴责侵略阿比西尼亚后,1937年意大利也退出了国际联盟。意大利与同样退出国联的纳粹德意志帝国在1939年5月缔结了《钢铁条约》,从而加强了罗马-柏林轴心。1940年9月27日,德意志帝国和意大利又接受了日本加入轴心国,签署《三国公约》,罗马-柏林-东京轴心就此正式形成。
更多文章:

休斯敦世乒赛抽签结果(李隼遭到网友质疑!队内从不重用,大赛不给机会,成绩怎么会好)
2025年3月19日 16:30

切尔西将在冬窗补强阵容,三个目标人物浮出水面?欧冠今晨利物浦切尔西首发阵型
2025年4月8日 03:02

为什么霞最后嫁给了克烈(LOL霞洛 为什么在抖音会有霞嫁给了克烈,洛娶了伊芙琳这个说法这是个梗吗)
2025年3月26日 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