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对德国态度(法国和德国的历史矛盾)
本文目录
- 法国和德国的历史矛盾
- 二战德国闪击波兰,英法承诺的提供保护,为何变成纸上谈兵
- 法国人瞧不起英国人,为何对侵略过他们的德国人有好感呢
- 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和德国的关系很不好
- 一战结束后,法国为什么对德国极力采取严厉制裁
法国和德国的历史矛盾
法国与德国的矛盾在近现代比较突出,是为了争夺欧洲霸主地位: 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德国同其他国家一起干预法国革命,在法国革命的第三阶段,拿破仑出征德国; 2、1861年前后,德国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扩张,先后发动了对法国的战争; 3、一战是老牌****国家法国与新生****国家德国的利益争夺战; 4、德国***发起的二战,使法国在1940后成了德国的傀儡统治,直到反***战争胜利的时候,法国光复;战后,法国与美、英、苏联对德国实行了分区占领,随着战后经济的恢复,各国相继撤离。
二战德国闪击波兰,英法承诺的提供保护,为何变成纸上谈兵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爆发。但让人意外的是,战前信誓旦旦要给波兰提供保护,坚决对德国入侵邻国行为给予有力打击的英法两国,尤其是号称世界最强陆军的法军,面对德军26个师的进攻兵力,却表现得前怕狼后怕虎,两国仅仅发了对德宣战的声明以后,再无下文。那么,这个被世人称为**战争或者假战争的行为,是如何造成的呢? 英法政府继续着绥靖政策,面对德国闪击波兰的事实,害怕引火烧身,只得采取坐山观虎斗的姿态 对于德国入侵波兰的事实,英法喊完几句口号以后,任凭波兰如何求救,再没有什么具体行动。对此,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在战后受审时表示,假如德国入侵波兰时,法军能借道比利时对德军形成威胁,那么闪击波兰的行动可能就不能顺利进行。但是,德军从8月份就已经预测到法军不会这么做,比利时也不会同意。哈尔德分析,从德国占领捷克的情况看,英法一直就没想过出兵阻止德军入侵的事。 不仅德军高层早就对英法有妥协政策洞若观火,当时在英国主政海军的丘吉尔在回忆录中也提到这次奇怪的现象,他是这么认为的:法军的军队已经完成动员,他们在整个前线虽然也保持着接触,却按兵不动,德国人除了空中侦察外,没有对英国和法国进行突袭。而这时候法国还要求英国暂时不要对德国进行空袭报复,因为法国的**工厂还没设防。 德国都打到家门口了,法国最重要的军工基地连防空准备都没有,从中可想而知法国对加入二战是多么恐惧和排斥。 所以,针对英法在对德国入侵波兰态度上观望,德国从容判断出英法是在纸上谈兵,元首命令德军在切实保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瑞士中立国待遇的基础上,加强了进占波兰的进攻速度。 一战后形成的英法同盟逐步瓦解,看似数量强大的法国陆军需要英国提供装备,结果在相互观望中坐失良机 那么,我们就非常好奇了,既然德国入侵波兰前,英国首相张伯伦口口声声要保护波兰等国主权完整,为何德军发动进攻以后,英法却无动于衷呢? 在二战结束后的纽伦堡审判席上,负责进攻波兰的约德尔将军这么描述的:波兰战役期间,英法错过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如果英法在德军进攻波兰之机,法军越过莱茵河进攻德国的鲁尔区,无疑对德国来说是釜底抽薪,因为鲁尔区是德国的工业中心。但他们庆幸法国人什么也没做。 在德国人看来,当时进攻波兰的只有区区26个师,而英法加起来高达110个师,只要英法运用三分之一兵力,德国就会腹背受敌,闪击波兰行动就会泡汤。但英法什么都没做,这让德国指挥官们非常吃惊。 实际上,法国是如丘吉尔所说,在德国闪击波兰前也进行了全国动员,在边境上也集结了几十个师的兵力。当波兰派出副总参谋长到法国求援时,法军指挥官甘末林将军信誓旦旦的说,如果德国胆敢入侵波兰,法国一定会派出多达38个师的兵力反击德军。 可是话没说完,德军就要进攻波兰,甘末林却没有了承诺波兰求援的高姿态,转而对政府胆怯地说,要想法军出兵反击德军,起码要两年以后,而且还必须要英国提供足够多的装备基础上才能做到。 从这里可以看出,英法承诺给波兰提供保护完全是自欺欺人,一个连打仗都装备不起武器的军队,怎么可能对波兰提供保护呢?客观上讲,叫天不应叫地不灵,打不过德国,靠不上英法,波兰再能打也是孤木难支。 在英法高挂免战牌的情况下,德国更加有恃无恐,不仅海军肆无忌惮地打击英军,还对波兰犹太民族实行残酷迫害 那么,法国为什么不敢对德国进攻呢?如果说英国是因为张伯伦年老体衰不想在任上有所作为的话,那么法国政府在德国入侵波兰这件事上是有发言权的。可是,绥靖政策,害怕德军强大以及失败主义情绪一直笼罩在法国人头上,这样的仗不打就失败了。 所以,当德国并不怎么努力就占领波兰后,德国的海军就向英法打响了海上战斗。二战期间,当多数人关注太平洋战争时,大西洋上的硝烟却没有太平洋惹人耳目,但德国的进攻却一点不比日军差。 在宣战的第一周中,德国海军就击沉了英军11艘舰船,为了对付德国海军,英国把丘吉尔调到海军大臣位置上,大西洋战争才开始出现转机,英国打击德国的力量才有了新的突破口。而此时,即将下台的张伯伦仍然还想通过外交手段阻止德国进攻英国,但德军根本就不理会英国的议和建议,德军不仅按照事先制订的作战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还对波兰犹太人进行了疯狂的迫害,人类历史上悲惨的惨剧也在波兰战场上上演。 唇亡齿寒,当德军占领波兰以后调头闪击北欧时,英法才开始清醒过来,开始了自救行动,直到敦刻尔克大撤退才真正让英法感受到什么叫耻辱,在丘吉尔担任英国首相后,英法绥靖妥协的荒唐政策才算告一段落。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参考资料:《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风云录》 精彩推荐:二战日本偷袭珍珠港,是蓄谋已久还是形势所逼?赌徒在赌国运 二战德国入侵西欧,为何是英法绥靖政策作茧自缚,使德军不战而胜 二战德国闪击波兰后,为何陆军对西征缺乏信心,与佐森计划有关
法国人瞧不起英国人,为何对侵略过他们的德国人有好感呢
这个世界上存在很多的歧视,什么地域歧视,国际歧视等等,比如欧洲人瞧不起亚洲人和非洲人,美洲人又看不上欧洲人等等,当然了,把范围缩小到一个大洲之内,比如欧洲,法国人瞧不起老牌****帝国英国人,但是却对德国人特别有好感,为何要这么说呢?听我来解释。
当年二战期间,法国著名的文学家萨德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占领下的巴黎》,他在这篇文章里面细致的描述了巴黎当时被占领之后人民的心里状态。首先肯定是仇恨呀,德国当时是纳粹,是侵略者,所以法国人民恨侵略者,抵抗他们,这是人之常情。
可是后来他们发现这些德国侵略者特别有礼貌,他们执法严明,他们和群众秋毫无犯,他们甚至还会对殖民地的人微笑,会给他们开门,总之就是特别有礼貌,最主要的是德国军官的衣服特别漂亮,他们特别年轻,英俊,让人恨不起来。
所以巴黎的群众十分纠结,对着侵略者恨不起来,有一个小姑娘因为对着一个德国为她主动开门的德国军官微笑了一下之后回家充满了自责,自责自己为何要对侵略者微笑,但是又觉得人家很有礼貌,完全没有那种被侵略国家群众的悲愤心里,所以他们不恨德国人,也不讨厌,反而是有好感。
但是对于英国,法国人就很歧视了,因为他们觉得法国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才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他们本能讨厌英文,如果你去问一个法国人会不会说英文,那是一件非常没有礼貌的事情。再加上二战之前,普法战争打了很多年,所以英法之间可以说是世仇,互相看不上,法国人还觉得英国佬趾高气扬的不是东西,所以他们瞧不上英国人。
所以,在任何范围内都存在歧视这个说法,关键是看面对什么了。面对内部人,自然有内部的歧视,当面对外面人的时候,这些本来相互歧视的人又在同一个阵营了,所以不得不说,人类真是好奇怪啊。
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和德国的关系很不好
没法好。拿破仑一世,法兰西第一帝国,滑铁卢之战就差一口气的时候 毁于普鲁士布吕歇尔的赶到。拿破仑三世,法兰西第二帝国,不用提了,直接被普鲁士俘虏,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法国引为奇耻大辱。一战因为东线沙俄的崩溃而导致重点集中在西线,西线很大部分是在法国国土上,因此法国遭受到了很大的破坏。一战最后德国撑不住崩溃了,法国出于战胜叠加复仇,都对德国进行了百般羞辱(当然做得太过分的结果就是一战德国又还给了法国一次羞辱)因此其他国家之间的矛盾更多的是利益冲突,法德之间完全就是世仇的关系。英法当然也是世仇,但是历史这个东西时间长了就会被利益冲淡,但是法德之间的世仇还很新,伤口都还在流血就加了新仇,于是新仇旧恨一起来,谁都看谁不顺眼。
一战结束后,法国为什么对德国极力采取严厉制裁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苛刻的《凡尔赛合约》将昔日强大的德国,拆分的四分五裂,高额的战争赔款,以及限制军队规模,意图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对其进行“**”。 殊不知,被羞辱到家的德国人,却将所有的不满情绪指向法国。
原来,作为战胜国之一的法国,极力推崇对德国采取最严厉的制裁。究其原因,自然是两国历史上的恩恩怨怨,尤其是普法战争后,深受《法兰克福和约》的羞辱,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法国居然在欧洲找不到一个盟友。这是为什么呢?
俾斯麦利用英、俄两国矛盾,阻止法俄联盟。
普法战争,对于分裂400多年德意志民族来说,终于完成了民族统一大业,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并迫使法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法兰克福和约》。而作为功臣的俾斯麦,十分清醒两国的矛盾不可调和,必须对其进行压制,尤其是外交上的孤立。
从地理位置上看,在欧洲对德国最大的威胁是俄国,一旦法俄联盟从东、西两个方向夹击德国,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孤立法国的核心就是,一定不能让法俄结盟,但如果“舔着脸”主动迎合俄国,对方一定会漫天叫价,甚至被绑在他们的战车上。
如何让俄国主动?俾斯麦的做法是利用英国打压俄国,逼其主动与德国交好。俄国是由内陆国家发展而来的,十分看重出海口,尽管拥有圣彼得堡港,但长达半年的结冻期,严重影响了其商业和军事的作用,他们又将目光盯在了君士坦丁堡。
这是通过黑海进行海上运输的必经之路,夺取黑海海峡成为俄国历代沙皇的梦想。而当时统治君士坦丁堡的土耳其,只得依靠英国的帮忙才使其未能得逞。当然,英国为保护印度和英、印之间的贸易线,始终戒备俄国对土耳其的入侵。
双方在克里米亚大打出手,结果俄国失败,黑海实行中立化政策,两国矛盾加剧。1870年,俄国借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之机,单方面宣布废除黑海中立化,俾斯麦表示支持。英、俄两国再次大打出手,俾斯麦一反常态地与奥匈帝国结盟。
这下,俄国慌了,与土耳其的战争还未结束,又与英国交恶,而德、奥同盟彻底地将俄国置于孤立的境地。最后不得不向德国主动示好,签订双边安全协定,规定俄国在德、法两国冲突中保持中立。这成为俾斯麦外交生涯中最精彩的一笔。
《德、意、奥同盟条约》,全面孤立法国。
1879年,德国与奥匈帝国结为同盟,眼看着英国与俄国在巴尔干“两虎相争”。而法国的衰弱,让英国失去了一个遏制俄国的帮手,不得不忍气吞声地接受,俄国的军事力量再次进入黑海。当然,俾斯麦也不愿意看到俄国的势力扩张。
统一后的意大利,在欧洲大国中实力最弱,又比其他小国强大。然而,其实力不济,野心却不小。俾斯麦尽管十分看不上意大利,对其不切实际的雄心壮志更是嗤之以鼻,特别是毫无战斗力的军事力量,简直就是笑话,但还是接受其为盟友。
在俾斯麦看来,一方面,剥夺法国的一个潜在盟友;另一方面,使奥匈帝国获得一个友好的邻国,共同对付俄国。更重要的还是想借意大利“搭桥”,拉近与英国的紧密关系,挑拨英、法两国关系,并遏制俄国的扩张。
由于英、法两国为争夺埃及,以及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双方关系急转直下,而意大利也因突尼斯与法国矛盾很深。于是,在俾斯麦的唆使下,英、意、奥匈三国签订了《地中海协定》,共同维护地中海地区的稳定。这次,俾斯麦很满意。
首先,在外交上孤立法国的同时,又孤立了俄国,使得俄国越来越离不开德国的支持,更加依赖其在英、俄战争中保持中立。而俾斯麦要的就是这个结果,不仅将双方的注意力从法国身上移开,而且俄国也不敢与同样被孤立的法国结盟。
其次,加深英国与俄国的矛盾。由于《地中海协定》明显是针对俄国,使得英国深陷巴尔干半岛。尽管英国的“大陆均衡政策”,始终没有放松对德国的戒备,但因德国在巴尔干并没有实质利益,反而抵消了对德国的关注度,全力对付俄国。
更关键的是,该《协定》是英国与德国的两个盟国签订的协议。也就是说,英国承担了援助两个盟国抗击俄国的全部责任,而德国却置身事外,过的“逍遥自在”。至此,俾斯麦煞费苦心构建的孤立法国、迫使俄国保持中立的外交体系大功告成。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更多文章:

梅西进球最多的一个赛季(重回巅峰!梅西2018年进球助攻率创生涯最佳)
2024年4月27日 10:40

nba壁纸欧文?打球救不了漂亮国,弃球从文欧树人!欧文ins再发图,不知所云
2023年10月20日 04:42

宁泽涛太帅了(宁泽涛晒脏辫造型自拍上热搜,粉丝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2025年4月11日 04:14

2022世界杯巴西打谁?世界杯历史上第一次通过互射点球的方式决出冠军的比赛是巴西对哪支球队
2025年2月24日 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