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目的论(“目的论”与“原因论”)
本文目录
- “目的论”与“原因论”
- 阿德勒心理学“目的论”
- 怎样解释阿德勒的“目的论”
- 阿德勒“目的论”
- 阿德勒目的论
- 《被讨厌的勇气》:目的论
- “原因论”和“目的论”
- 阿德勒心理学三大理论分别是什么
- 阿德勒理论中的三个核心理论是什么
- 阿德勒的三个核心理论是什么
“目的论”与“原因论”
前段时间读了日本心理学家岸见一郎的《被讨厌的勇气》一书,这本书是以一种对话文体对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进行了阐述。 阿德勒是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的心理学家,书中提到了他与弗洛伊德在解决心理问题上的截然不同的一个理论:目的论。 目的论与弗洛伊德所倡导的“原因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向前看与向后看的区别,他们的区别不仅仅可以用在心理问题的解决上,也可以运用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之中。 原因论的观点是我们现在遇到的心理上的问题都可以归咎到过去的经历上去,是过去的经历导致了现在问题的产生,这样的话我们要解决现在的问题,首先要找到过去的原因,并铲除其根源; 而阿德勒的目的论则认为,过去的经历虽然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但这并不是产生现在问题的原因,我们遇到现在的问题是因为我们需要这个问题,听起来是不是很拗口,我们举一个例子,一个人容易怯场而不愿意上台,这是他遇到的问题,或许原因会追溯到第一次上场时的不好的体验,在原因论看来,因为之前的经历造成了他现在怯场的问题,但是从目的论看来,推论刚好相反,怯场是因为他需要怯场,他的目的是不愿意上台,怯场的问题是为不愿意上台这个目的服务的。 在某种程度上,原因论是为现在的问题寻找到了一个历史借口,而目的论则是更多的面向于解决问题的。过去发生的事情我们无法控制,而当前面临的问题我们却可以通过找到问题背后的目的来推动解决,在目的论看来,所有的问题产生都会指向一个目的,是为我们的目的服务的,我们能掌控的就是自己的目的,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改变自己的目的。 须知过去不可移,未来尚可期。
阿德勒心理学“目的论”
凡事我们都去找原因,那么我们就会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这样的观点听起来是不是优点新颖呢?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所考虑的。 举个例,你有一个朋友躲在房间多年闭门不出,他很希望到外面去,但是他非常害怕到外面去,只要一踏出房间一步马上会出现心悸不已,手脚发抖的情况。面对如此的情况,你会怎么帮他呢? 如果是我的话,我一定会试图找到他恐惧出门的原因,然后想办法去帮助他缓解这种状况。 可是他是一个不愿意分享太多的人,亦或是有其他的情况,他表达不清楚他的经历。那我们还停留在找原因的话,那么事情就会止步不前。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是搞清楚现在的目的。 你的朋友不是因为不安才无法走出去的。事情的顺序正好相反,我认为他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情绪。 这个说法听起来是不是不可思议。你细细品,确实也有道理。 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做“目的论”。你朋友现有了“你不出去”这个目的,之后才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制造出不安或恐惧之类的情绪。 这个理论有点绕,可是生活中也非常常见。我还得慢慢去体会。 2022年5月10日
怎样解释阿德勒的“目的论”
解释如下:
阿德勒的观点就是一切都是目的论,是为了做什么。所以我们想要改变性格,改变很多东西,首先就要改变观点,我要什么,我要变什么样。
他否定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论,即你小时候发生过再多事,你经历过再怎么糟糕的父母,没关系,这只是个事。经历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你经历了那样的事,你因此对自己得出不好的结论,因此授予自己一种自卑懦弱的性格,长大后还不停地用别的事来验证,确信自己就是那么一个人。
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于1870年2月7日,逝于1937年5月28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阿德勒“目的论”
“目的论”是指对这件事现在不做出改变是来自于现在的目的的看法。 与以往不想改变是出于什么原因的看法是不同的角度,但看起来有可塑性。 我们之所以没办法做出改变,是来自于现在不想改变的目的,与过去的回忆关系不大。 大部分人觉得现在的性格就是由原生家庭造成,不排除会有一些遗传因素。 但是大部分原因还是: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造就了现在的自己。 许多人现在正在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每天工作感觉被生活压榨,回到家里只想葛优躺。 觉得工作就是压力,但又觉得自己无能改变,陷入熬夜追鸡汤剧,第二天没有精神,晚上又靠熬夜鸡汤剧弥补的循环之中。 现在的葛优躺似乎就是自己想要的,急切享受现在的放松正是自己心里的想法。 我们大可以换一份让自己快乐的工作,或许,这根本不是工作的问题,是我们觉得这份工作不开心。 如果这是自主选择的结果,是不是多了些主导权?是不是觉得自己掌控了要不要工作的权利? 可能看起来有点绕,但总的来说就是,任何事情都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可以选择要不要去做,并不是不可改变的。 然而,这个“目的”就是我们要变成什么样子。 知道了自己想做什么,想变成什么样子,就大胆去做吧!
阿德勒目的论
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阿德勒在否定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学说的时候说了下面这段话:“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请注意这u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诠释”,我们不可能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过去,也不可能让时针倒转。如果你成了原因论的信徒,那就会在过去的束缚之下永远无法获得幸福。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阿德勒心理学认为,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被讨厌的勇气》:目的论
阿德勒提出“目的论”的前提是: 他否定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创伤”学说。精神分析特别强调“早年经历对人格的巨大影响”。该理论认为:一个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过去所发生的事情。一个人心灵所受的伤害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此种观点,与我们的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差不多意思。这是典型的“原因论”: 一切结果都有原因。现在我的结果,是由过去的事情(原因)所决定的。 如果是这样,人生岂不很无望:既然一切都已定型,那努力还有啥意义? 很多父母很焦虑,我打过孩子、吼过孩子,ta长大了是不是有创伤啊?也有很多人说:我现在这么不好,都怪我的爸妈以前怎么对我。他们要对我的现状负责。我如果有谁谁那样的爸妈就好了。 这一切的信息,似乎都证明了原因论的正确性。但是,如果我们只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阿德勒反对这种单一的归因。他认为:任何经历本身不是造成我们目前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现在的状态取决于我们赋予既有事件的意义。即:我们并非因为过往经历的创伤而痛苦,我们怎么看待过往的经历,赋予那些创伤什么意义,才是决定我们痛苦与否的根本。例如:“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有的人懂事,练就了一身生活技能。有的人却破罐破摔,抱怨父母误入歧途。跟家境无关,全在个人选择。家穷,便不是原因。例如:“我从小被父母打到大”,有的人做父母后延续传统也打自己的孩子,美其名曰我有创伤我本能反应。但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不让孩子受当年自己受过的苦,用温和的爱包容孩子。所以,阿德勒认为: 1、人并不是受过去事件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诠释”。2、一个人无法改变,是因为他自己不断下定“不要改变的决心”。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3、处理童年创伤的最好办法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看见它,理解它,找出对那件事的看法与解释,更新、改变信念。4、一个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从狭义上来讲可以理解为性格,从广义上来说,甚至包含了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如果一个人正在为“我的性格是悲观的而苦恼”,我们可以试着把他的话换成“我具有悲观的世界观”,(问题不在于自己的性格,而在于自己所持有的世界观)。性格一词或许会带有不可改变的感觉,如果是世界观的话,就有改变的可能。所以,如果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我们就可以再重新进行选择。 目的论例子一:母亲和女儿正在大声争吵,这个时候电话铃响起来,慌忙拿起话筒的母亲,声音中依然有一丝怒气,但是打电话的是女儿的班主任,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母亲的语气马上变得彬彬有礼。就这样,母亲用客客气气的语气交谈了大约五分钟之后挂了电话,接着又勃然变色训斥女儿,所以说,在这件事情里面,母亲不是因为怒不可遏而大发雷霆,她是为了用高声震慑女儿,进而使其听自己的话,才采用了愤怒这种感情。所以说,愤怒是一瞬间的感情,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例二:一名男子多年躲在自己的房间闭门不出。他自己的解释的原因是因为跟父母关系不和,以及在职场中受到欺辱而留下了心理创伤。阿德了否定这个说法。他认为:这位男子是先有了不出去这个目的,之后才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制造出不安或恐惧之类的情绪。例三:一个女子只要当众发言,或者与陌生人交谈,她都会脸红。女子原来的解释是:我脸红,导致我紧张不敢发言。阿德勒认为:是她自己“需要脸红这一症状”。因为只要有脸红恐惧症存在,她就可以用“我之所以不敢当众发言是因为这个脸红症状”这样的想法自我逃避。 治疗无法从消除脸红开始,引导她看到:刻意练习说话技巧,能掌控谈话自如表现时,脸红的症状会消失。
“原因论”和“目的论”
这几天看日本作家岸见一郎的书《被讨厌的勇气》。其中阿德勒提出的“目的论”,打破了我一直以来对弗洛伊德“原因论”的认可。 原因论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过去所受的伤,是现在不幸的罪魁祸首,不管是我们的情绪,还是行为习惯,都可能从过去当中找到原因,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过去经历所有的事情都是现在赋予它意义的。这就是弗洛伊德的原因论。 目的论 而阿德勒却认为,过去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一个人成功或失败的基本原因,我们也并非因为经历所受到的伤害而永远痛苦,实际我们会从过去经历中,找到现在的目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这就是阿德勒所提出的目的论。 阿德勒说,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难或者幼年收到虐待之类的事情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为了某个“目的”而活着。 阿德勒否定弗洛伊德说,如果过去决定一切而过去又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人生也将会束手无策。那么我们就会陷入对世界绝望、对人生厌弃的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之中。以精神创伤说为代表佛洛依德式的原因论就是变相的决定论,是虚无主义的入口。否定我们人类的自由意志、把人看作机器一样的存在,这是佛洛依德的原因论。
阿德勒心理学三大理论分别是什么
阿德勒心理学三大理论分别是:目的论、课题分离、共同体感觉。阿德勒的理论强调人的积极品质和社会动机在个人行为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格是在战胜自卑和追求优越过程中形成发展的。
阿德勒心理学三大理论如下。
1、目的论:目的论和心理创伤相关联。每个人都多少有点心理创伤。在阿德勒看来,心理创伤只是一个借口,每个人当下的行为,由每个人当下的目的决定,这个目的可能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面。
2、课题分离:课题分离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关键理论。在阿德勒看来,人所有的困扰都来自人际关系。例如嫉妒以及自卑,还有逃避等,都来自人和人的比较。
3、共同体感觉: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群体里,非常关键的一部分。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生于1870年2月7日,逝于1937年5月28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阿德勒理论中的三个核心理论是什么
阿德勒的三个核心理论分别是:
1、目的论:这个理论和心理创伤有关。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点心理创伤,阿德勒认为心理创伤只是个借口,人现在的行为,是由现在的目的所决定的,而这个目的有可能是存在于你的潜意识当中。
2、课题分离:这个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非常核心的理论。阿德勒认为,人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比如嫉妒、自卑、逃避等,都来源于比较。
3、共同体感觉:我们内心深处,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群体当中一个重要的一部分。
人物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生于1870年2月7日,逝于1937年5月28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著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他在进一步接受了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之后,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了改造,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德勒的三个核心理论是什么
阿德勒的三个核心理论是:
1、目的论:这个理论和心理创伤有关。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点心理创伤,阿德勒认为心理创伤只是个借口,人现在的行为,是由现在的目的所决定的,而这个目的有可能是存在于你的潜意识当中。
2、课题分离:这个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非常核心的理论。阿德勒认为,人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比如嫉妒、自卑、逃避等,都来源于比较。
3、共同体感觉:我们内心深处,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群体当中一个重要的一部分。
共同体感觉分析
阿德勒心理学第三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我们不应该追求别人的认可,而应该追求在一个共同体中作出重要贡献。接受自己的存在,不要与他人比较,不要在意他人的目光。对整个人类共同体作出贡献。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就是把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这就叫共同体感觉。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才能够得到。
幸福就是一种“共同体感觉”,你不是只有你一个人,你属于一个更大的群体,你为这个共同体作出贡献,不论这个贡献是大是小,你都会感到幸福。如果你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你可以感到快乐,但你不会觉得幸福。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就是为了人类这个共同体变得更好。
更多文章:

总决赛232赛制什么时候改的(今年总决赛是主场是232还是22111)
2023年10月23日 05:46

俄罗斯缺席里约奥运会(7月21日,俄罗斯田径正式被宣告无缘里约奥运会,该全面禁封参赛资格还是再给机会改过自新)
2025年3月26日 00:33

东京奥运会乒乓球混双决赛是哪天(奥运乒乓球混双决赛明天什么时间比呀)
2024年3月10日 02:50

国足对阵澳大利亚海报(国足1比1战平澳大利亚,保住世预赛出线希望,此次比赛有哪些看点)
2024年6月7日 02:40

fifa足球世界杯官网(fifa足球世界世界杯金币在哪里兑换)
2024年7月3日 02:31

17年勇士队阵容(当2014马刺对上2017勇士,波波维奇与学生科尔谁笑到最后)
2024年12月12日 09:12

朱雨玲什么时候被国乒放弃的(0-3倒下!国乒前世界第1速败,大黑马登上领奖台,直言自己更强了)
2024年7月2日 22:01

拉伊奥拉旗下全部球员(贪婪狂妄口无遮拦拉伊奥拉:教练的恶魔 球员的天使)
2024年2月18日 23:50

大加索尔技术特点(39岁的大加索尔不愁工作,而霍华德却无人问津,却是为何)
2025年3月24日 10:36

刘诗雯宣布最新决定,刘诗雯转型当教练或将成孙颖莎主管教练,协助莎莎冲世界第一
2024年7月12日 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