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加勒斯特大学怎么样(罗马尼亚的第二大城市是)
本文目录
罗马尼亚的第二大城市是
布加勒斯特(Bucharest) 布加勒斯特(Bucharest)是罗马尼亚首都和全国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位于罗马尼亚东南部瓦拉几亚平原中部,多瑙河支流登博维察河宛若青翠的玉带从西北穿过市区,把市区分为几乎相等的两半,城内河段长24公里。与登博维察河相平行的12个湖泊一一相连,宛如一串珍珠,其中有9个湖泊分布在城市北部。城市属温和的大陆性气候,夏季平均气温23℃,冬季-3℃。当地水源丰富,土壤气候条件适宜,植物茂盛,以绿地多而广著称。全市面积(包括郊区)605平方公里,人口233.9万(2000年1月)。 布加勒斯特在罗马尼亚语中音为“布库尔什蒂”,意为“欢乐之城”(“布库尔”是欢乐的意思)。相传在十三世纪,有一个名叫布库尔的牧羊人从边远山区赶着羊群来到登博维察河边,发现这里水草肥美,气候温和,因而定居下来。此后,来此定居的人逐渐增多,商业贸易也日益兴隆,这块定居地逐渐发展成为城镇。如今,在登博维查河畔还兀立着一座以牧羊人名字命名的蘑菇形塔顶的小教堂。 “布加勒斯特”一名于1459年首见记载。20世纪,当地考古发现有旧石器、青铜器时代和中世纪早期的文物。1459年它成为要塞。1574年已发展成为拥有40座教堂、修道院和大批楼房的城市。1659年成为瓦拉几亚公国的首府。1859年,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两公国合并建立国家——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于1862年起成为罗马尼亚首都。1878年罗马尼亚独立后,首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布加勒斯特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1921年,罗马尼亚共产党在首都正式成立。1944年8月23日,在罗共领导下,罗马尼亚人民在布加勒斯特打响了反抗德国***武装斗争的第一枪,此后,这一天成为罗马尼亚的解放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布加勒斯特遭到严重破坏。战后城市进行了重建,面貌焕然一新。1948年实施土地国有化后,城建规模壮大,但建筑式样单一。 整座城市掩映在白杨、垂柳、菩提树之中,到处绿草如茵。玫瑰花、月季花组成的花坛,色彩鲜艳,比比皆是。登博维察河左岸的老城区是市区的主要部分,这里的胜利广场、统一广场及胜利大街、伯尔切斯库大街和马格鲁等大街是全市最繁华的地区。城市四周建有新住宅区。布加勒斯特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南郊是贝尔切尼工业基地,北郊是电子工业集中地。城市的主要工业部门有机械、化学、冶金、纺织和服装、食品加工等。 市内公园和街心花园的总面积达3500公顷。著名的公园包括:有100多年历史、环湖建立的齐什米吉乌公园,有安放着已故国家领导人陵墓的自由公园,有引种世界各地名花异草的植物园和青年公园等。在坐落于湖滨地带的文化休憩公园里,有罗马尼亚和外国的大作家、作曲家和画家的胸像,还设有露天剧场、运动场和儿童乐园等。 市内建有60多所高等院校,其中以格·格奥尔基综合技术学院(1819年)和布加勒斯特大学(1864年)最为重要。其他文化设施包括科学院图书馆、国家中央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布加勒斯特城市历史博物馆、国家艺术博物馆、村庄博物馆以及国家剧院和国家歌剧舞剧院等19座剧场,城市每三年举办一届“埃奈斯库国际音乐节”。市内有一座消防博物馆,由堡垒式的6层火警了望塔改建而成,别具风姿。市内最大的体育场“八月二十三日”体育场可容纳10万人。 布加勒斯特有多处名胜古迹。 罗马尼亚大国民议会宫坐落在市中心的一个小山坡上,十九世纪这里曾是“公众议会”会址。在通往文化休憩公园的广场上,竖立着古老的凯旋门,它由著名建筑师彼特·安东尼斯库建造。罗马尼亚雅典厅建于19世纪80年代,著名音乐家乔治·埃内斯库1898年首次在这里指挥乐队演奏,后来它成为国家“乔治·埃内斯库”交响乐队和世界知名乐队的演出剧场。 共和国宫位于布加勒斯特市中心,建于1930年—1937年,最初是王宫。19世初它曾是罗马尼亚大公王宫所在地,大公的宫殿拆除后,建成了罗马尼亚王国的王宫,即现在的共和国宫。它曾是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务委员会办公处所,一直到1989年12月齐奥塞斯库政权被推翻为止。从高空俯视,共和国宫整个建筑呈凹字形,其左翼建筑是国务委员会办公处,右翼是艺术博物馆。1955年—1959年,在共和国宫的后面增建了共和国宫大厅,大厅与共和国宫的凹形建筑部分相通,是举行重要会议和正式宴会的处所。 在首都的基塞列夫大街北端,是自由新闻大厦,原名火花大厦,建于50年代初期。它的建筑面积达2.7万平方米,有1200多个房间,由中央大楼和左、右侧楼组成。中央大楼高12层,楼顶筑有高塔一座,从地面到塔尖高105米,楼底层有座大礼堂。侧楼为5层,楼底正面由拱廊相连。罗马尼亚新闻社和《真理报》设在大厦内,罗马尼亚主要的报刊印刷厂也设在这里,每天可印刷数百万份报纸和刊物,印制书籍的数量在全国首屈一指。大厦四周场地空阔、花坛遍布、绿草成茵。大厦对面的左侧是全市最大的公园——赫洛斯特洛乌公园,右侧是全国最大的展览场地——国民经济成就展览会会址。 市内还有早在15至16世纪逐渐形成布加勒斯特市中心的“勇敢的米哈伊”大公王宫“旧宫”遗址,以及1901年建造、纪念1848年抵抗土耳其入侵的死难烈士纪念碑等。 在首都西北郊有莫戈什瓦亚湖,湖水清澈透底,欢快的游鱼穿梭其间;湖周围古柏参天,绿柳依依。著名的莫戈什瓦亚宫坐落在湖畔,它建于1700年—1702年间,原是康·布林科维亚努大公(1688年—1714年)的夏宫,后来成为布林科维亚努时代封建艺术博物馆。这座宫廷建筑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外墙呈杏黄色,朝湖的一面有凹入建筑物的阳台,这种设计带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康·布林科维亚努大公经常在宫内接见和宴请使节、宾客。据说,当年每次宴会要上70道菜,大大小小的银制杯盘在餐桌上堆积如山,宾客们互闻其声却不见其面。现在,宫内珍藏有各种装帧精良的古书、善本,以及当时制造的木雕、圣坛屏风、祭祀用品、刺绣、壁毯等。 首都以北38公里处的斯纳戈夫湖是布加勒斯特居民的休闲胜地。湖面有5.9平方公里,四周林木茂密,环境幽静。湖东岸的斯纳科夫修道院建于15世纪,曾是罗马尼亚最大的修道院之一。修道院四周筑有高墙和城楼,曾盛极一时,现在尚残存有一座教堂。17世纪,修道院印刷过罗马尼亚文、斯拉夫文、希腊文、阿拉伯文的书籍。每到节假日,很多布加勒斯特的市民来到湖畔休憩,乘汽艇漫游湖上,湖水长天一色,游客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图画之中。
怎么样,布加勒斯特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布加勒斯特(Bucharest) 罗马尼亚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布加勒斯特,在罗马尼亚语中音为“布库尔什蒂”,意为“欢乐之城”(“布库尔”是欢乐的意思)。相传在13世纪,有一个名叫布库尔的牧羊人从边远山区赶着羊群来到登博维察河边,发现这里水草肥美,气候温和,因而定居下来。此后,来此定居的人逐渐增多,商业贸易也日益兴隆,这块定居地逐渐发展成为城镇。如今,在登博维查河畔还兀立着一座以牧羊人名字命名的蘑菇形塔顶的小教堂。布加勒斯特是罗马尼亚第一大城市。位于瓦拉几亚平原中部,多瑙河支流登博维察河畔。市区面积605平方千米,人口约 219 万。登博维察河穿城而过,将城市分为几乎相等的两半。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暖热,四季分明。14 世纪始建村镇 。 1459 年建要塞。1659年成为瓦拉几亚公国都城。18世纪为东南欧仅次于君士坦丁堡的第二大城。1859年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两个公国合并,1862年合称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成为首都。国家独立后(1878)城市经济大为发展。1921年罗马尼亚成立大会在此召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严重破坏。全国最大工业中心。工业以机械制造、化学、电子和纺织工业为主,食品工业种类繁多,电力、冶金、服装、制鞋、玻璃、造纸和印刷等工业有较大发展。工业多分布于市郊。有国家和合作性质的贸易约5900个,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铁路、公路枢纽和航空中心,并有油、气运输管道、市内建有地下铁道。全国文化中心,设有10余所高等院校和几十所科研。还有众多的图书馆、歌舞剧院、博物馆等。遍布公园、花园和绿地,有花园城之称。市郊还有成片的森林。地理概述:布加勒斯特位于国境东南部瓦拉几亚平原中央地带,坐落在多瑙河支流登博维察河畔。登博维察河穿过市区,向多瑙河流去,把布加勒斯特分为两部分。布加勒斯特是罗马尼亚最大的城市,位于该国的东南部,距多瑙河65公里(约40英里)。布加勒斯特地处平原,包括郊区,总占地面积为300平方公里(约117平方英里)。市区12个湖泊同登博维察河相平行,一个连着一个,宛如一串珠光闪闪的项链,把布加勒斯特装扮得分外艳丽。城市北郊有著名的伯尼亚萨森林,市内用草坪、玫瑰花、月季花组成的色彩缤纷的花坛随处可见。植树造林,养花种草,绿化城市,美化环境,已成为布加勒斯特居民的传统和爱好。如今的布加勒斯特,绿荫如盖,花木成林,湖水片片,成为一座花园城市。环境: 布加勒斯特的美丽环境十分迷人,那街道旁、马路边的菩提树、栗子树浓绿青翠;街心公园里的玫瑰、石竹姹紫嫣红;住宅楼群之间的李子树、樱桃树果实累累;庭院内外的草坪葱葱郁郁……每逢丁香树开花季节,坐在行驶中的汽车里也能闻到阵阵芳香。全市有大小公园50多个,仅市区就有10多个大型公园,另外还有许多喷水池、纪念碑和雕塑像。布加勒斯特市最著名的一座公园名叫海勒斯特勒乌文化休息公园,门口有两个大喷泉,喷出高高的水柱,散落后水珠变成雾状,到盛夏时节,随着微风吹拂,喷水如毛毛细雨洒在人们身上,格外舒适和凉爽。公园里有一个小湖,湖水碧绿清澈,湖畔生长着茂密的垂柳和其他树木。公园里有一座规模较大的饭店,并备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用品,因此每天都吸引着大量游客。 历史: 布加勒斯特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见诸于历史文献已有500多年。早在1459年罗马尼亚大公国时期,布加勒斯特就是一座要塞。罗马尼亚民族于1477年战胜了土耳其人的侵略,便将登博维察河畔的这个城堡命名为布加勒斯特,即“欢乐之城”。1659年,布加勒斯特成为瓦拉几亚公国的首府,从1862年起成为罗马尼亚的首都。“布加勒斯特”一名于1459年首见记载。20世纪,当地考古发现有旧石器、青铜器时代和中世纪早期的文物。1459年它成为要塞。1574年已发展成为拥有40座教堂、修道院和大批楼房的城市。1659年成为瓦拉几亚公国的首府。1859年,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两公国合并建立国家──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于1862 年起成为罗马尼亚首都。1878年罗马尼亚独立后,首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布加勒斯特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1921年,罗马尼亚在首都正式成立。1944年8月23日,在罗共领导下,罗马尼亚人民在布加勒斯特打响了反抗德国***武装斗争的第一枪,此后,这一天成为罗马尼亚的解放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布加勒斯特遭到严重破坏。战后城市进行了重建,面貌焕然一新。1948年实施土地国有化后,城建规模壮大,但建筑式样单一。 命名由来: “布加勒斯特”这个名称是从英语转译过来的,在罗马尼亚语里的发音是“布库雷什蒂”。关于布加勒斯特这个名称的来历,有一段别具情趣的传说:那是在700多年前,一位名叫布库尔的牧羊人从远方赶着牛群来到登博维察河边,发现这里水草肥美,气候温和,便搭起帐篷定居下来。后来,来到这里的人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了一座城镇。由于牧羊人布库尔是这座城市的开拓者,为了纪念他,人们便修建了一座布库尔教堂,这个地方被称为“布库雷什蒂”,英语转译成“布加勒斯特”。直到今天,布加勒斯特还有一座名“布库尔”的教堂,人们将这座教堂看作是这座城市悠久历史的见证。著名建筑:市内建有60多所高等院校,其中以格·格奥尔基综合技术学院(1819年)和布加勒斯特大学(1864年)最为重要。其他文化设施包括科学院图书馆、国家中央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布加勒斯特城市历史博物馆、国家艺术博物馆、村庄博物馆以及国家剧院和国家歌剧舞剧院等19座剧场,城市每三年举办一届“埃奈斯库国际音乐节”。市内有一座消防博物馆,由堡垒式的6层火警瞭望塔改建而成,别具风姿。市内最大的体育场“八月二十三日”体育场可容纳10万人。市内公园和街心花园的总面积达3500公顷。著名的公园包括:有100多年历史、环湖建立的齐什米吉乌公园,有安放着已故国家领导人陵墓的自由公园,有引种世界各地名花异草的植物园和青年公园等。坐落于湖滨地带的文化休憩公园里,有罗马尼亚和外国的大作家、作曲家和画家的胸像,还设有露天剧场、运动场和儿童乐园等。现有状况: 布加勒斯特现有人口230多万,面积600多平方公里,是罗马尼亚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200多家现代化工厂。主要工业部门有机器制造、化工、冶金、建材、木材加工、纺织、服装等。由于布加勒斯特地处战略要冲,历史上一直是奥斯曼帝国和沙皇俄国等欧洲列强激烈争夺的地方。长期的外来统治,使这座欧洲古城长期处于衰败不堪的状况之中。自20世纪中期以来,布加勒斯特城市建设发展很快,现代化的建筑群不断拔地而起。昔日郊区肮脏的“科连蒂纳”,现已变成高楼林立的新市区;过去街道狭窄的“班特里蒙”,已经成为环境优美的住宅区。马格鲁大街、乔治乌·德治路等几条主要街道,行人熙攘,车如流水。联合广场附近的利普茨干街,两侧的各类店铺一个接着一个,虽然店铺规模都不大,但家家商品齐全,琳琅满目。街道两旁的房屋基本上保持着罗马尼亚传统的建筑风格,很多店铺门前挂着富于中世纪风格的铁灯笼。在阿娜·伊佩特斯库大街上,一块用中文和罗文书写的“南京楼”字样的大招牌格外引人注目。这家酒楼的天花板上悬挂着中国式灯笼,墙上挂着中国画,桌上摆着中国式餐具,送给客人品尝的菜肴和点心也都是中国风味,大厅里回荡着优美的中国乐曲。到这里进餐的欧洲人,使用着中国筷子,尽管动作不大灵活,但人人觉得趣味盎然。每当遇有中国客人来到酒楼进餐,欧洲朋友们总是笑脸相迎,或者报以热烈掌声。2005年6月21日,布加勒斯特与北京结为友好城市。 2008年4月2日至4日,北约在布加勒斯特举行“布加勒斯特峰会”,26个成员国以及20多个伙伴国将派团参加。会议最重要的议题是北约“扩员”。北约国家领导人将决定是否邀请克罗地亚、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正式加入北约。
中国政法大学留学都有哪些项目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留学班3+2项目 对于高中毕业生或者说同等学历的学生来说3+2项目的设计是比较科学合理的,特别是去往英国留学的学生更显得必要。纵观以上情况其原因分析如下: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留学班3+2项目与国外大学签订学分互认的合作协议尤其是英国的学校比较多。首先英国的学制和我们一样。大家知道我国的高中毕业生,在高中阶段主要学习的是以应付全国高考的内容,假如让他们直接到国外学习,不论是语言还是生活自理,不论是国情还是社情,不论是风土人情还是民族文化,他们对此了解甚少,一旦到了国外很难适应当地的情况,很难顺利完成学业,有可能辍学或者说半途而废。3+2项目就是基于这种特殊情况而设计的。首先来到政法大学,第一学年学习语言,重点在巩固高中外语基础的情况下,学习练习雅思写作,听力培训,雅思阅读。为适应国外的学习、生活奠定牢固的语言基础。第二学年再继续学习语言的基础上,学习与国外大学相匹配的部分专业课(学分认可)同时 组织学生报考雅思项目的考试,这样一来为申请学校申请专业打了基础。二年的学习结束学生即取得了雅思成绩,又获取了未来专业的学分,学生出国后可直接读大学三年级的课程(比较好的学生)第三年主要是雅思没有过关的,部分专业没有修完学分的同学。可继续学习,同时办理申请学校或者签证事宜。三年的大学学习生活,既锻炼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同时又掌握和了解异国民族的风土人情。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各种团学活动有培养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这样的学习模式,学生在国内结业后基本上能够顺利留学并且能够完成学业,这样的设计既有利于学生申请留学的国家、学校、专业又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学习,可谓是集人性化,科学化合理化为一体的全程式的负责模式 查看原帖》》采纳哦
罗马尼亚大学排名
罗马尼亚大学排名:1、西蒂米什瓦拉大学;2、鲍耶大学;3、布加勒斯特工业大学;4、布加勒斯特大学;5、卡罗尔·达维拉医药大学;6、朱利叶斯医药大学;7、库扎大学;8、波帕医科大学;9、阿萨次技术大学;10、维克多贝比斯医药大学
蒂米什瓦拉西部大学 (罗马尼亚的蒂米什瓦拉西大学)是一所大学,坐落在罗马尼亚蒂米什瓦拉,成立于1962年,教学由11个学院来负担。
1968年,成为独立的大学。11个学院分别是数学与信息学院、物理学院、化学生物与地理学院、文学历史神学院、社会与心理学院、经济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体育教育与运动学院、政治哲学传播学院及法律管理学院。西部蒂米什瓦拉大学与全球100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
第一志愿西南大学,不知道地理科学类专业怎么样
闫小培:女,1956年3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副市长。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地理教育专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82-1990年在西南师范大学任教,1991年3月至今在中山大学任教。现任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副理事长;曾任国际地理联合会(IGU)人口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兼任《地理科学》(英文版)、《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城市规划》、《国外城市规划》、《规划师》、《现代城市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等杂志编委。兼任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副主委、致公党中央委员、广东省人大**。闫小培从事城市地理、地理专业英语和城市发展学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任负责人之一的城市地理学课程被列为中山大学和广东省重点建设课程。闫小培从事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等领域的研究工作。1990年代以来,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建设部与广东省政府合作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国际合作项目2项、与香港合作项目2项,主持地方政府委托项目10余项。作为主要研究者,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自1990年以来,已在《地理学报》、《地理科学》、《JournalofChineseGeography》(《地理学报》英文版)、《ChineseGeographicalScience》(《地理科学》英文版)、《地理研究》、《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热带地理》、《中山大学学报》、《城市规划》、《国外城市规划》、《城市问题》、《城市研究》、《城市》、《UrbanGeography》(美国)、《GeoJournal》(德国)、《JournalofGeographyEducation》(韩国)等国内外主要地理和规划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4本。闫小培曾获广东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一等奖、中山大学先进科技工作者、中山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广东省政协优秀提案奖、中山大学地学院优秀班主任、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称号。周介铭:男,1956年5月生于四川省成都市,汉族,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校长。1982年7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1982-1985年在兰州商学院贸易经济系、西北民族学院民族贸易系任教师,1985-1990年任四川师范大学地理系讲师、副系主任,1990-1997年任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教务处副处长、处长,1997-2003年任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2003年至今任四川师范大学校长。周介铭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的教学与研究,特别是在国土规划与整治,土地资源经济评价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多次承担国家计委、国土资源部、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云南省土地局、四川省教育厅及各级地方政府下达的科研课题。他主持和承担的《成都市国土总体规划》项目获国家计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主持和承担的《都江堰市区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研究》项目获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主持和承担的《AUTOPLY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及变更调查信息管理系统》项目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他主持和承担的项目还多次获得国家土地管理局和成都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并于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除承担大量科研项目外,他还出版了3本专著,并在各类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周介铭在教学与教学管理上也有较深的研究,先后两次获得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他是四川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人文地理学硕士点的学术带头人,招收资源评价方向的研究生。周介铭现担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四川省地理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土地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国土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土地估价师协会副会长,并于1998年起连续两届受聘为四川省科技顾问团顾问。王一鸣:副院长,研究员,博导,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59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获学士学位;1985年硕士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1989年7月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国家计委国土地区研究所和宏观经济研究院工作,历任室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院长助理。2001年1月任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2003年兼任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研究所所长。2005年2月任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主持院日常工作。主要著作: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知识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十五”计划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主要学术论文:西部大开发要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先导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若干问题研究领导干部宏观经济管理知识读本“十五”计划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许炯心: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8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1977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此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86年9月-1987年7月在荷兰国际地学与航测学院进修。1995年5月-1996年7月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客座教授。现任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地貌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委员;《地理研究》编委,JournalofChineseGeography编委、InternationalJournalofSedimentResearch(IE索引刊物)编委。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河流地貌、流域侵蚀产沙和河流泥沙灾害方面的研究工作。科研业绩:共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SCI索引论文近30篇。出版专著4部(含合著)。代表性学术著作:1.1996,中国不同自然带的河流过程,科学出版社。2.1997,河型对含沙量空间变异的响应及其临界现象,中国科学,Vol.27,No.6,548-553. 承担项目情况: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及面上项目、973项目、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及领域前沿项目等共20余项。获奖情况:曾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次。钱乐祥,教授,博士,广州大学博士生导师。1987年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本科毕业,1997年于华东师大博士毕业,主要从事GIS与遥感应用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现任广州大学研究生处副处长兼地理信息科学系教授,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热带亚热带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通讯委员、广东省地理学会理事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学术兼职。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出版《地球信息科学引论》等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各种奖励20余项,2005年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发表的学术论文:1.QianLexiang,CuiHaishanandChangJie.Impactsoflanduseandcoverchangeonlandsu***cetemperatureinZhujiangDelta.Pedosphere,2006,16(6),SCI;2.钱乐祥,丁圣彦.珠江三角洲土地覆盖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地理学报,2005,60(5);3.钱乐祥等.福建土地退化的景观敏感性综合评估.生态学报,2002,22(1);4.钱乐祥等.GIS支持的土壤贫瘠化区域分异研究.地理科学,2002,22(1);5.钱乐祥,丁圣彦,许叔明.伊洛河流域不同地貌类型区的景观空间结构对比分析.地理科学,2003,23(5)。邱道持:男,汉族,重庆市人,1947年生。1978年10月至1982年1月在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学习,1982年1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学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其间,1985年至1987年曾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学习。在校工作期间,先后担任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系主任、西南师范大学科技处处长、教育部西南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重庆市地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重庆市国土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土壤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科协**。2001年10月调任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长。邱道持同志多年从事地理教育和国土资源管理教学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先后承担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任务书编号:2001BA604A02)以及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庆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重庆市土地定级估价等30多项科研课题。在《中国土地科学》、《自然资源学报》、《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学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了《中国政治地理》、《综合自然地理学》、《重庆市矿产资源开发》、《土地资源学》等专著。先后获得教育部***优秀教师奖、四川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奖、以及国土资源部、建设部、重庆市人民政府等八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96年被西南师范大学聘为教授、2000年被西南农业大学聘为博士生指导教师、2001年被重庆市委组织部和市人事局评选为地理学学术带头人。王力:男,教授,人文地理专业硕士导师,生态学专业博士导师。199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博士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国家遥感中心参加ARC/INFO专业培训。主要研究领域:资源经济学、土地资源学、农业经济学。主持“重庆黔江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悦来镇城镇总体规划”、“永川生态经济综合发展规划”等项目10项,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吴康明:1963年9月生,四川省广安市人,198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7月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留校工作,副教授。曾任西南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四川省委社教工作团达县工作队队长。1992年12月任西南师范大学团委书记。1997年1月任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党总支书记、校党委委员。1997年12月任重庆市团委副书记、党组副书记。1998年5月当选为中国****青年团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2001年12月任重庆市团委书记、党组书记。2003年6月当选为中国****青年团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2004年6月任重庆市北碚区委副书记、代理区长,2005年任北碚区区长,2007年任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正厅局级)。谭净:男,1961年9月29日生,四川南充市人。1979年9月考入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1983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1984年7月担任助教,1991年7月任讲师,1995年10月任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副主任,1996年10月任副教授,2003年6月任西南师范大学资环学院副院长,2004年6月调致公党重庆市委,历任副秘书长兼组织处处长、秘书长、副主委兼秘书长。在校期间,主讲过《中国经济地理》、《产业布局学原理》、《经济地理学导论》、《地理学思想史》、《土地估价理论》、《中国地理》、《房地产开发》、《房地产经营》等本科专业课和《产业布局学原理》、《经济地理学导论》、《区域经济学》等研究生班课程。1次被评为校优秀教师,多次评为优秀实习指导教师。曾参加或主持完成了“海南省通什市城市总体规划”、“四川经济地理”、“川南国土规划”、“合江县农业资源开发重点项目技术经济研究”、“长江上游地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总体战略研究”、“歇马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长江水天城总体规划和土地估价与预测”、“石柱县悦来镇、下路镇城镇总体规划”、“九龙坡西部九镇城镇体系规划”、“三峡移民与发展”等科研课题。其中1项被评为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评为重庆市社科三等奖。参编的著作2部,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篇。罗清泉:四川省蓬安人,生于1967年3月,198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学士学位;同年就读地理系区域地理学中国经济地理专业研究生,1991年获理学硕士。1998年韩国韩南大学进修宏观经济学;1999年重庆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2005年获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2年先后任重庆市计委(发展计划委员会)高技术处副处长、国民经济综合处副处长、处长,兼任重庆市区县经济发展公室副主任。2003年2月任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党组成员。2006年12月至今任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分管发展规划、财政金融、高技术产业、西部开发等方面工作,兼任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公室副主任、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学会副理事长。实践经验丰富,是重庆市“十五”计划制定者和起草人之一,“十一五”重大专题规划的制定者之一,重庆市“一圈两翼”区域发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主体功能区、川渝合作成渝经济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策划者和推动者。理**底扎实,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部。
更多文章:

2004年雅典奥运会刘翔夺冠作文(求刘翔04年夺冠的小片段(作文))
2024年12月26日 06:13

希腊vs科索沃——科索沃与阿尔巴尼亚毗邻,那么两个国家为何不合并呢
2024年7月22日 23:00

詹姆斯谈湖人撤退(詹姆斯最快下周回归,詹姆斯近期退赛的原因是啥)
2025年3月17日 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