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匈牙利最大版图(北欧小国的杰作:二战中的40毫米博福斯高炮)
本文目录
- 北欧小国的杰作:二战中的40毫米博福斯高炮
- 二战时期,德国手下的四大仆从国,损失有多大
- 丢掉百分之七十的领土,沦为内陆国
- 二战时轴心国的侵占领土
- 有谁了解二战中的匈牙利
-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世界国家地图(要图片!)
- 二战期间,德国领土有多大面积
北欧小国的杰作:二战中的40毫米博福斯高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除了临时使用缴获的对方武器外,极少会出现交战双方各国军队都正式装备同样武器的情况。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被同盟国和轴心国都广泛使用并被视为标准防空武器的瑞典 40 毫米(1.57 英寸)博福斯 L/60 高射炮(以下简称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自 20 世纪 30 年代诞生后,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就被大量出口、特许生产、仿制或改进,由此成为二战中使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高射炮。 博福斯公司成立 1894 年,瑞典著名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为了加强祖国的国防工业,出资 130 万瑞典克朗收购了位于韦姆兰省的博福斯-古尔斯邦公司并将其更名为博福斯(Bofors)公司,主要制造钢铁和**。在诺贝尔的苦心经营下,博福斯公司逐步壮大,开始生产多种武器并向国外出口,使得博福斯这个历史可以追溯至 17 世纪中叶的北欧小镇借此扬名于天下。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瑞典保持中立国,使博福斯公司能够方便地向战争双方出售武器,因此一跃成为世界上排名前列的武器制造商。一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受限于《凡尔赛协定》不得开发任何新式大威力**武器。20 世纪 20 年代,著名的德国克虏伯(Krupp)公司收购了部分博福斯公司股份并转入了一些生产技术,与博福斯公司合作在瑞典设计和研制各种新式火炮。 这对于博福斯公司而言,无疑是难能可贵的机会。瑞典设计师们从德国设计师处获得了全新的设计思路和宝贵的设计经验。但实际上,由于博福斯和克虏伯两家公司的设计理念存在重大区别,瑞典设计师们一直专注于轻型火炮的研制,而德国设计师们则偏向研制重型火炮。30 年代中期,待到国际上对于德国开发武器的限制逐渐放松后,两家公司的合作随即中止。分道扬镳后,德国克虏伯公司研制出了在二战中为德军立下赫赫战功的 FlaK-36 型 88 毫米高射炮,而博福斯公司则开发出了著名的 40 毫米博福斯 L/60 高射炮。 M32 型和 M34 型 1925 年,博福斯公司受瑞典海军的委托开发一种 20 毫米(0.79 英寸)口径的全自动舰载型高炮,但后来军方发现***高炮的威力有限,于是便酝酿开发更大口径的高炮。1928 年,瑞典海军要求博福斯公司设计一种威力足以一发即可致敌机于死地的舰载型高炮,口径被设定为 40 毫米。1932 年,第一门 40 毫米样炮完工并被安装在舰上进行了试射,被命名为 M32 型。 在得到海军的认可后,博福斯公司又开始以 M32 型为基础改进适合陆军装备的牵引式 40 毫米野战高炮。两年后,样炮完工,采用水冷式炮管,实际身管倍径比为 56 倍,习惯上称为 60 倍(即 L/60)。这种样炮一经面试就引起了当时世界各国军方的关注,尤其是正在着手组建装甲部队的各国陆军。这种新型陆军牵引式高炮具有两大优点:1)具有较强机动性,能够伴随装甲部队一起行动;2)添补了长久以来轻型高炮和重型高炮之间的火力空白,其威力和射高均优于 20 毫米轻型高炮,射速又高于 76.2 毫米以上的重型高炮,能够有效对付中、低空的空中目标。 从左至右依次为博福斯公司生产的 40 毫米 L60 高炮**、L70 高炮**、57 毫米高炮** 1934 年,众多国外军事代表团先后抵达瑞典进行考察,他们都对博福斯公司刚刚研制的陆军牵引式高炮表示出极大的兴趣,纷纷提出了采购意向。然而,国外代表团对样炮采用水冷式炮管提出了意见。于是,博福斯公司针对其改进出使用气冷式炮管的牵引式 40 毫米野战高炮,这便是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的基准型号——M34 型。 基准 M34 型简介 M34 型 40 毫米高炮拥有一个轮式炮车底盘,炮架和所有操控部件全部置于其上。开放式的结构给予炮手极大的操作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防护性差的缺点。上部炮架同炮身相连,包括高低机、平衡机、瞄准机构和耳轴;下部炮架呈十字型,主要包括旋转机构,与底盘连为一体。其中,前部和后部支撑架为箱形钢梁,左右两侧支撑架为可收放式,安装有可调节高度的千斤顶,以确保整个底盘保持平稳和水平。 M34 型高炮的炮车底盘采用双轴式 4 轮布局,从牵引状态转为战斗状态时需要将炮轮收起,但遇到紧急情况时也可在牵引状态下立即投入战斗。底盘通过牵引杆与牵引车辆相连接,车轴前部装有一套阿克曼(Ackerman)式转向系统。在行军状态下,炮口转向后方,被底盘后部的行军固定架锁住。 下部炮架在火炮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座垫,2 名炮手坐于其上操作火炮。其中,右侧副炮手负责操控旋转机构,左侧主炮手负责操控高低机构并踩下脚踏板击发火炮。M34 型高炮的瞄准系统由一套反射式光学瞄准具和博福斯公司研制的用于快速追踪空中目标的简易机械式计算机构成。这套瞄准系统能使炮手对飞行速度达到 563 公里/小时(350 英里/小时)的空中目标进行有效的修正,从而大大增强了射击精确度。但它也增加了操纵难度,炮手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熟练掌握高炮的射击要领。此外,下部炮架还在副炮手后方设有一个指挥官座垫。指挥官负责观测目标和射击效果,并命令炮手开火。指挥官通过喊话下达所有命令。 M34 型高炮的火炮部分包括了炮管、炮身和供弹机构。炮管采用气冷式冷却方式,长度为 56 倍径比。炮膛后部是直立楔式炮闩,开关炮闩的动作一般情况下通过火炮后坐自动完成,但必要时也可由人工完成。首发炮弹必须由装填手手工装填。位于炮膛上方的供弹机构拥有 3 排导轨,每排能够容纳一个 4 发炮弹的**。**会被自动移除,每次只有一发炮弹被压入炮膛。射击后,通过后坐力将炮闩打开,抛出空弹壳,另一发炮弹进入炮膛,炮闩再度关闭,以此周而复始实现全自动装填和射击。在射击过程中,主炮手只需踩下击发脚踏板,装填手负责在一旁以站姿或坐姿及时装填炮弹。一个训练有素的炮组能在一分钟内完成炮管的更换工作。 M34 型高炮的理论最高射速可达到 140 发/分钟,但由于受到装弹速度限制,实际最高射速只能达到 80 发/分钟。最初,M34 型高炮只配备**曳光弹一个**。其弹头安装着发引信,重量为 1 公斤(2.2 磅),连同弹壳和装药整发炮弹重约 2.15 公斤(4.74 磅)。后来,博福斯公司又逐渐为 M34 型高炮研制了**弹、训练弹以及穿甲弹等新**。 博福斯公司很快在 M34 型的基础上,对炮声部分略微进行了改动,产生了专供出口的 M36 型 40 毫米高炮。 现存于博物馆内的 M36 型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 早期的出口和仿制 首批订购 M36 型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的是波兰海军、奥地利陆军和比利时陆军,他们的采购数量都非常少。1935 年,波兰和匈牙利获得了 M36 型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的特许生产权,开始在其国内制造。至 1936 年,M36 型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的采购数量开始增加,新客户包括了英国和荷属东印度,他们分别采购了 203 门和 72 门。 波兰国立兵工厂在获得特许生产权后制造了 500 多门 M36 型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其中大部分装备了波兰陆军,有 168 门出口给了英国、罗马尼亚和荷兰。 波兰特许生产的 APW-36 型 40 毫米高炮 匈牙利是获得特许生产权后制造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数量最多的国家。其生产工作主要由匈牙利铁道部工厂(简称 M**AG)负责进行,在战前生产了至少 767 门。匈牙利陆军十分欣赏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的出色性能,但对于其仅仅依靠轮式车辆牵引的机动能力略感不足,于是委托位于布达佩斯的甘斯兵工厂负责在「 ”38M 托尔蒂 II”轻型坦克底盘的基础上改进自行式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由此产生了 「 ”猎手”(Nimrod)式 40 毫米自行高炮。 在二战中,加入轴心国集团的匈牙利总共为纳粹德国提供了 262 门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以及多达 735 根的备用炮管。而且,匈牙利对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进行了大量的技术改进,并最早将其与火控雷达配合使用,大大提高了射击准确度。在 1943 年提兹河(River Tizer)的一次战斗中,1 个配备了火控雷达的匈牙利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营将苏联空军出动的所有 25 架 Pe-2 型轰炸机全部击落。此外,匈牙利还将少数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改装为航炮,并安装于德国梅塞施密特公司为匈牙利空军生产的 Me 210Ca-1 重型双发战斗轰炸机上。 匈牙利高炮部队和他们装备的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 1935 年,比利时陆军从博福斯公司订购了 8 门 M34 型 40 毫米高炮,并开始在比利时国家兵工厂(Fabrique Nationale,简称 FN)仿制。1937 年,FN 将仿制的 34 门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出售给法国,后者又于 1940 年向 FN 增购了 8 门。这批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被用于法国首都巴黎的防空,法国原本打算直接向瑞典博福斯公司购买特许生产权,但随着法国的战败,这项计划也随之落空。 1936 年,同属北欧地区的挪威开始向瑞典博福斯公司订购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并于 1940 年开始获得特许生产权。随后不久,挪威便被纳粹德国占领,其生产的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连同生产线全部落入了德军之手。 纳粹德国的 Flak-28(Bofors)型 40 毫米高炮 纳粹德国在二战前对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并没有太大兴趣,大部分德军军官骄傲地认为 Flak-36 型 88 毫米重型高炮和 Flak-38 型 20 毫米轻型高炮构成的防空火力组合已经近乎完美。但德国空军中一些头脑清醒者认识到这种组合具有很大的火力空白,而最适合用来弥补这种空白的就是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1938 年 3 月 12 日,奥地利与德国合并。此前,奥地利已从博福斯公司取得了 M36 型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的特许生产权。合并时,奥地利刚刚生产完 24 门,另有 26 门接近完工状态。 合并后,虽然德国空军希望能够将剩余的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全部生产出来装备德军防空部队,但德国陆军却执意要利用奥地利所有兵工厂陆军生产需要的地面野战火炮。直到 1939 年 5 月 1 日,在德国空军元帅赫尔曼?格林的亲自过问下,奥地利部分兵工厂才重新开始为德国空军生产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德军将其改名为 Flak-28(Bofors)型 40 毫米高炮。与 M34 型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相比,Flak-28(Bofors)型唯一的改动在于安装了德国哥慈(Goerz)公司制造的瞄准具。 德国 Flak-28(Bofors)型 40 毫米高炮 到 1940 年 7 月,随着大部分西欧国家为纳粹德军所侵占,这些国家的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特许生产厂家也全部落入德军之手。不过,其中仅有挪威康斯堡(Kong *** erg)兵工厂始终在为德军专门生产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其余厂家均被德军要求生产其他火炮。在 1942 年 10 月 1 日的《德国空军装备报告》中,记载了德军防空部队装备有 340 门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到 1944 年 6 月时,康斯堡兵工厂又为德国空军新造了 94 门并维修了 234 门。 德国海军也大量使用了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到 1941 年 7 月 1 日为止,德国海军装备了 247 门 Flak-28(Bofors)型 40 毫米高炮,它们被广泛地安装在海岸防空炮台和各种辅助舰只上。1942 年 12 月 1 日,德国海军增购了 800 门 Flak-28(Bofors)型 40 毫米高炮,但当时挪威和匈牙利的生产厂家难以达到如此之高的产量,到 1944 年 7 月为止,只完工了 578 门。这批高炮成为了德军舰艇的标准防空武器。大约 60 艘后期型德军高速鱼雷艇(简称 S 挺)将其作为主炮,许多德军大型战舰比如「 ”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也纷纷用 Flak-28(Bofors)型 40 毫米高炮替换了原先的 37 毫米高炮。 德军「 ”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上安装的 Flak-28(Bofors)型 40 毫米高炮 苏联的 M1939 型 37 毫米高炮 尽管苏联没有购买或经特许制造过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但苏军在二战期间广泛使用的 M1939 型 37 毫米(1.46 英寸)高炮却同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具有非常亲近的血缘关系。博福斯公司 M34 型 40 毫米高射炮一经诞生,苏联就以其为模板缩***试制了一小批 25 毫米(0.98 英寸)高炮,它们曾出现在卫国战争初期的少数战斗之中。1939 年,在取得 25 毫米高炮的试制经验后,苏联又将其口径放大到 37 毫米,并于当年投产,定型为 M1939 型 37 毫米高炮。 1939 型 37 毫米高炮 相比博福斯 M34 型,苏联的 M1939 型的炮身结构几乎与之完全相同,只是零部件的制造工艺要粗糙得多,并改用了简易式炮车底盘和瞄准具。另外,部分 M1939 型高炮还安装有防盾。尽管其口径缩小导致**威力下降,但与此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射速。实战表明做工粗糙的 M1939 型高炮极其适于当时苏联的国情,其「 ”偷工减料”使得制造成本大大降低,非常有利于在战时批量快速生产。 英联邦陆军的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英国陆军开始寻求一种能够有效对付低空高速飞行目标的防空武器。最初的选择对象是一种由英国维克斯公司为皇家海军开发的舰载型 2 磅高射炮。然而,其体积和重量过大、机动性极差,根本不适于当时已经高度机械化的英国陆军使用。英国陆军随即将注意力集中到了瑞典博福斯 M34 型 40 毫米高炮上,他们对其机动性强、射速快和精度高的优点大为赞赏。1937 年 4 月,英国陆军正式向瑞典博福斯公司订购了 100 门 M34 型 40 毫米高炮。 为了满足整个英联邦陆军的需求,英国陆军又于 1938 年分别向瑞典博福斯公司、匈牙利铁道部工厂和波兰国立兵工厂订购其原产或特许生产的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总计 300 门。这些高炮不仅在英联邦陆军中大受欢迎,而且还受到了皇家海军的青睐,他们千方百计地从陆军手里搞来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用于换装原先的维克斯 2 磅舰载型高炮。 1939 年初,来自陆军和海军的巨大需求量使得英国和其他英联邦国家纷纷向瑞典博福斯公司购买了特许生产权。负责生产的主要有 3 家制造商,分别是:位于英国考文垂附近的诺非尔德(Nuffield)公司、位于加拿大汉密尔顿附近的多明尼娅桥(Dominion Bridge)公司以及位于墨尔本附近的澳大利亚兵工厂。同年 6 月,诺非尔德公司完工了第一门由英联邦国家制造的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为了缩短生产工时,英国的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采用了简化的 Mk II 型炮架。与瑞典 M34 型高炮相比,Mk II 型炮架的主要区别在于大量使用了管状支架、去除了平衡机构和快速追踪目标的机械式计算机。此外,Mk II 型炮架还安装了防盾。 1941 年 4 月 11 日,加拿大多明尼娅桥公司生产车间的工人正在加工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的零 英联邦制造的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均采用电力驱动,因而一般都携带有配套的发电装置。与瑞典博福斯 M34 型相比,英联邦制造的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去除了原来的机械式计算机,取而代之以一套英国「 ”凯瑞森”(Kerrison)电子-机械混合型火控系统。射手在发射前只需设定射程、目标速度和射角,该系统便能自动完成对空中目标的瞄准和跟踪,并不断作出修正。从 1943 年起,英联邦陆军装备的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还安装了英国「 ”斯多奇”(stookey)型自动修正瞄准具。 英国皇家海军的舰载型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 英国皇家海军也在二战中广泛使用了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并先后改进出 5 种气冷式型号和 2 种水冷式型号。其中,水冷式型号主要由位于诺丁汉(Nottingham)的皇家兵工厂负责制造。皇家海军的舰载型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实际上就是英联邦陆军型的简化版,去掉了轮式炮车底盘,直接安装于舰艇之上。通常小型舰艇上依靠人力转向和调整火炮仰俯,大型战舰上则采用电力驱动。 澳大利亚海军的「 ”悉尼”号巡洋舰上的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正在射击中 在皇家海军装备的各种型号博福斯高炮中,Mk IV 型双联装 40 毫米高炮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舰载高炮。它最初由西门子公司下属的荷兰「 ”海斯梅尔”(Hazemeyer)子公司在二战前完成设计,以瑞典博福斯 M32 型舰载高炮为基础,增加了包括雷达在内的全套火控系统,在当时属于超前设计。1940 年,在荷兰即将为德军占领前,唯一一门「 ”海斯梅尔”公司试制的样炮被安装在一艘荷兰海军扫雷艇上,连同设计图纸一起驶到了英国。英国将其投入生产并命名为 Mk IV 型双联装 40 毫米高炮。以其为基础,英国又改进出结构较为简单的 Mk V 型双联装 40 毫米高炮。后者既可以使用自身的火控装置,又可以由 RP50 型遥控火控装置操控。 英国在「 ”海斯梅尔”高炮基础上仿制的 Mk IV 型 40 毫米高炮 由于舰载型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供不应求,皇家海军曾将一批陆军型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安装在运输商船上作为防空武器。另外,在舰载型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正式定型前,「 ”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上也安装过陆军型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 此外,皇家海军还装备过一些特殊改进型号的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其中结构最为复杂的是一种稳定测距型(简称「 ”STAAG型 ”)高炮。这种高炮包括了 262 型雷达、自动目标截获装置、预警装置、雷达追踪装置、稳定装置、测距仪以及备用发电机。再加上其安装有重新设计的防盾和液压驱动系统,使得整门炮的生产成本、重量和结构复杂程度都大幅度攀升。STAAG 型由于外形古怪而被皇家海军水手们戏称为「 ”多角怪兽”。 结构极为复杂的「 ”STAAG 型”40 毫米高炮 相比之下,Mk VII 型双联装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则小巧得多,非常适合于安装在快速巡逻挺和扫雷艇之类的小型舰艇上。尤其是加拿大制造 Mk VII 型,借用了双联装 20 毫米厄利空舰载高炮的炮座,体积极为狭小,因而只能容纳炮手、装填手和指挥官 3 人,配有液压操控系统,该型号仅装备了皇家加拿大海军舰只。 英军空降部队装备的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 英国为 Mk II 型炮架减轻重量并改进为专门装备空降部队的 Mk IV 型。Mk IV 型炮架拥有 4 个支撑架,能被快速取下连同炮身一起装进英国「 ”哈米尔卡”(Hamilcar)式重型滑翔机,随同滑翔机机降部队一起空降。英军空降部队装备的重量最轻的博福斯高炮炮架是一种由加拿大制造的绰号为「 ”矮脚鸡”(Bantam)的双轮炮架。它仅有 3 个支撑架,能够被 1 辆美国「 ”威利”(Willy)吉普车拖运或由 1 架道格拉斯 C-47 型运输机空运。 英联邦国家的 40 毫米博福斯自行高炮 英联邦主要生产过两种 40 毫米博福斯自行高炮。最初一种型号是由诺非尔德公司为英国国土防卫部队设计的 Mk I 型 「 ”莫里斯”(Morris)式 40 毫米自行高炮,它以「 ”莫里斯”式火炮牵引拖拉机为底盘。该自行高炮在一次射击示范中引起了英军将领们的注意,其投入战斗的反应时间远远短于一般的牵引型号。诺非尔德公司改进的这种自行高炮被定型为 Mk I 型 40 毫米「 ”莫里斯” 式自行高炮。其车组乘员由 1 名驾驶员、1 名车长和 2 名炮手组成,可以携带 120 发**。炮架基本上和英联邦制造的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一样,只是略微更换了些部件。另外,除遇紧急情况外,为了达到精确射击效果,「 ”莫里斯” 式自行高炮在射击前仍然需要放下 4 个圆锥形支撑架。 「 ”莫里斯” 式自行高炮在诺曼第**前装备了英联邦军队并在西线战场上一展身手。但其弱点也暴露无遗,由于直接采用了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原来的炮架,它毫无任何装甲防护。于是,在 1944 年初,1 辆英军受损的「 ”十字军”(Crusader)Mk III 型坦克的底盘被加装了敞开式炮塔和 1 门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成为了「 ”十字军”I 型自行高炮(英军习惯称为「 ”防空坦克”)。 「 ”十字军”I 型防空坦克装有一个顶部敞开的炮塔并配备了一套自动装弹机,废弃的弹壳从前方直接抛出炮塔。车组乘员由 1 名驾驶员、1 名车长和 2 名炮手组成。与匈牙利「 ”猎手” 式 40 毫米自行高炮相比,「 ”十字军”I 型采用电力驱动炮塔旋转和炮管仰俯,因而极为灵活。然而,「 ”十字军”I 型的装甲防护仍未能满足英军的要求,因而未被投入量产。但在其基础上,英国改进出安装有全封闭炮塔和体积较小的双联 20 毫米瑞士厄利空(Oerlikon)高炮的「 ”十字军” II 型和 III 型防空坦克。它们在二战中后期装备了英军和自由波兰的机械化部队,成为其最有效的防空武器。 匈牙利「 ”猎手”式 40 毫米自行高炮 「 ”猎手” 式 40 毫米自行高炮改自于「 ”38M 托尔蒂 II”轻型坦克,后者实际上就是匈牙利获得特许生产的瑞典兰德斯沃克(Landsverk)L-62 轻型坦克。在其底盘上安装了一个由倾斜装甲板构成的敞开式炮塔,其内部容纳了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的炮架和炮身,以及 1 名指挥官、2 名炮手和 1 名装填手。炮管通过一道垂直的细槽伸出炮塔,拥有极大的射击仰角。其最大缺点在于完全依靠人力旋转炮塔和调整炮管的仰俯,使火炮灵活性受到很大限制。1941 年 10 月,首辆「 ”猎手”式自行高炮的样车完工并接受了测试,其最初设计意图是成为既可防空又能反坦克的多用途自行火炮。但 1942 年正式服役后,在实战中表明其反坦克效果甚微,于是最终被当作了专门的自行高炮。值得一提的是,40 毫米「 ”猎手”式自行高炮是第一种拥有装甲防护的 40 毫米博福斯自行高炮。 我国的 55 式 37 毫米高炮 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曾从苏联购买了大量 M1939 型高炮。其轻便、灵活的特性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高炮部队发挥到极致。志愿军将其直接装载到运输战略物资的列车上,有效地抵御了美军战斗轰炸机的空袭。曾经有一个志愿军高炮班用一门 M1939 型高炮先后击落了 10 架敌机,两次荣立集体三等功。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击落过 10 架敌机的苏制 M1939 式 37 毫米高射炮 1955 年,我国在 M1939 型的基础上仿制出 55 式 37 毫米高炮,它是解放后新中国装备的第一种国产高射炮,被我军一直列装到 20 世纪 80 年代,后来逐步为 62 式和 88 式 37 毫米双联高炮所替代。
二战时期,德国手下的四大仆从国,损失有多大
用著名解说员黄健翔的话说,二战时期德国人不是一个人在作战,他手下还有4大仆从国——人称轴心国F4。但是这4个国家的战斗力实在太一般,没有办法在战场上给予德国人太多的帮助。今天我们就来盘一盘这4大仆从国。
罗马尼亚在德国人的小助手中,罗马尼亚是出兵最多最积极的一个。在苏德战争开始的时候,罗马尼亚人就拿出了近40万的兵力,由于罗马尼亚人人数众多,也得到了德国人的重视,一直被用于主要作战方向换而言之就是当炮灰。
罗马尼亚人在战场初期表现相当的可以,在奥德萨战役中正面硬刚苏联人,但是他们的战绩通常都是自损1000伤敌800,你看奥德萨战役干掉了5万苏联人,自己却付出了8万人的伤亡,要知道他们总共也就40万人马,一场战役下来就是两个跌停板就损失了1/5。
在后来的战役中,罗马尼亚军队的消耗也非常的大,而且由于罗马尼亚军队装备比较差,往往被苏联人当成软柿子来捏,先集中突破罗马尼亚人防守的区域,再撕开口子,所以罗马尼亚人的损失要比德国人大得多。
当罗马尼亚人退出第2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他们损失了60万人。可是他们退出轴心国的阵营并不意味着战争的结束,他们投入了苏联的怀抱转过来和原先的战友德国人正面硬刚。
德国人是当时真正的战斗民族,比起战5渣苏联人来强太多了,罗马尼亚人又被苏联人当成了炮灰,去进攻罗马尼亚等好邻居斯洛伐克以及奥地利,悲催的罗马尼亚人又付出了17万人的伤亡,这个投名状不可谓不沉重。
芬兰芬兰这个国家是欧洲的小透明,除了贡献出了基米莱库宁以及哈基宁这两位顶尖的F1赛车手之外,似乎没啥动静。但是在二战时期他可真忙活。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苏联人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打着抵抗***的旗号,发动了一场苏芬战争。
苏联人原本以为打芬兰那是分分钟手拿把攥的事情,可是苏联人竟然在这里做出了60万伤亡,才迫使芬兰人无力再战。所以对于苏联人来说,他们根本就不是战斗民族,他们之所以能够打胜仗,全靠苏联人,国土面积广大,人口众多,有足够的容错率,打一两场败仗,不会对苏联造成伤筋动骨的影响。
但是这一仗对于伤亡7万人的芬兰来说,绝对是奇耻大辱。所以当德国人积极东进的时候,芬兰人第1个跳出来响应德国人。苏德战争爆发的时候,芬兰军队积极配合德军进攻苏联。在经过连场血战之后,芬兰军队终于收复了被苏联人强占的领土。
在这场复仇之战中,芬兰军队表现出极强的战斗力,每一个芬兰士兵都如同下凡的复仇天神一样,向苏联人倾泻的怒火,连一向自视甚高的德国人也不得不佩服芬兰人的作战勇气,认为如果芬兰人不是30万军队,而是拥有300万军队,德国人就该考虑如何防御芬兰了。
但是拿回了领土之后,芬兰人的进攻就变得不犀利了,开始磨洋工。在德国人出现颓势之后,芬兰人偷偷和斯大林接触,只要苏联人归还被占领土,那么芬兰就举国支持盟军。
可是对于斯大林这种对领土有着特殊执念的人来说,让他吐出占领的领土,这怎么可能?
所以苏联和芬兰再一次爆发战争。当芬兰再一次面临亡国危险的时候,只能和苏联人签订了城下之盟。二战中,芬兰两次被苏联猛击,丢失了5840平方公里的土地,将卡累利阿地区苏芬边界线向北推移了150公里。从此芬兰失去了巴伦支海唯一的入海口和镍资源地区,南部卡累利阿地峡天然屏障也丧失了。
在整个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芬兰损失了6万人,对于一个才300万人口的小国来说,这已经算是极大的损失了。
斯洛伐克斯洛伐克是最早跟德国人站在一起的盟友,他们参与了波兰战役。在后来的东线战场上,斯洛伐克也派出了小股军事力量支援德国人,但是表现并不理想,他们的装备差士气低,行军速度是slow,打仗内容是fuc*。整个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洛伐克损失了2万人。
匈牙利匈牙利并不是一个坚定的纳粹的支持者,只是因为德国人许诺给予他们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领土,这才上了贼船。整个二战中,匈牙利光阵亡就有12万人马,算来损失也不小。
丢掉百分之七十的领土,沦为内陆国
一战结束后,协约国集团举行了巴黎和会,之后与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的和约,从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战胜国对战败国采取了非常严苛的政策,导致双方的矛盾非常激化。德国虽然是同盟国集团的主导,但它还不是最惨的战败国,因为在同盟国集团内,有个国家比德国还惨,丢掉了百分之七十的领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国家就是匈牙利!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匈牙利不是在一战后出现的国家吗?其实不然!匈牙利人是奥地利帝国境内的第二大民族,他们对奥地利的统治非常不满,经常爆发叛乱。奥地利帝国为了维护自身统治,于是与匈牙利贵族进行了谈判,双方最终达成了妥协,决定成立一个由日耳曼人、匈牙利人主导的二元帝国。
所以在1867年,奥匈帝国就建立了,奥地利的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既是奥地利的统治者,又是匈牙利的国王。两个国家各有自己的宪法、国会、政府,两国以莱塔河为界,包括匈牙利、斯洛伐克、德兰西瓦尼亚、阜姆、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在内的地区,由匈牙利王国直接管辖,被称为外莱塔尼亚。
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爆发,直接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奥匈帝国的****非常尖锐,在这场战争中屡战屡败,到了1918年,帝国再也无法继续进行战争了,11月3日与协约国达成停火协议。在此前后,奥匈帝国境内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帝国最终走向了瓦解,捷克、奥地利、匈牙利先后宣布独立。
1918年10月,匈牙利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彻底脱离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在此之后,匈牙利又建立了苏维埃共和国。但是,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匈牙利的霍尔蒂最终夺取了政权。到了1920年1月,协约国与匈牙利签订了《特里亚农条约》,丢掉了大片领土,还承担了大量军事赔款。
按照条约的规定,匈牙利将斯洛伐克、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割给捷克斯洛伐克;将特兰西瓦尼亚、巴纳特东部交给罗马尼亚;克罗地亚、巴纳特西部划归新成立的南斯拉夫王国;布尔根兰的部分地区交给奥地利。这个条约导致匈牙利失去了72%的领土,人口由2080万减至650万,1000多万匈牙利人成为异国之人。
另外,《特里亚农条约》还规定,陆军人数限定为3.5万人;还需要承担22亿金法郎的军事赔款。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当年奥匈帝国时期,匈牙利王国是有海岸线的,可是随着《特里亚农条约》的签订,匈牙利彻底成为内陆国。二战时期,匈牙利投靠了纳粹德国,靠着德国的帮助恢复了部分领土,但随着德国的战败,匈牙利的领土又恢复到了1920年划定的范围。
二战时轴心国的侵占领土
二战前意大利侵占的埃塞俄比亚,以及后来德国的非洲军团在北非打下的那一片,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这两个是战前的,波兰、南斯拉夫、希腊、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法国原有领土以及德国在之后侵占苏联的领土,从莫斯科到斯大林格勒一线以西的苏联领土荷属东印度(现在的印度尼西亚),马来半岛,缅甸,菲律宾,越南这些地方都有中国云南打进了一点儿中国这边就很多了,从山西到广西这一线以东的区域,很多地方都打到了以及南太平洋美国的一些岛屿,巴布亚新几内亚岛日本打上去过,可被反攻全军覆没了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泰国这些仆从国不算吧?以及日本在一战结束后吞掉了德国(战败国)的加罗林群岛等一些地方,这些应该也不算芬兰,西班牙是独立的,芬兰前期和德国结盟打苏联,后期出于诸多原因也没打到最后(转变立场了),西班牙仅仅是派出了一支部队帮助德国而已
有谁了解二战中的匈牙利
匈牙利是轴心国的仆从国,霍尔蒂是国家元首,和芬兰一样匈牙利一样也是第三帝国的忠实追随者,在对苏联的战役中侧面支援德军,所以早期的对苏作战胜利仆从国功不可没,但到了后期特别是意大利沦陷后,仆从国开始对第三帝国失去信心,相继加入同盟国,霍尔蒂也是想和盟军讲和,但希特勒的间谍发现后告诉希特勒,德军迅速占领匈牙利迫使霍尔蒂交出兵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世界国家地图(要图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世界国家地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由意、德***国家和苏、英、法、波兰、希腊等反***组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等轴心国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同盟和全世界反***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二战期间,德国领土有多大面积
二战时德国版图最大的时候是1941年,包括今天的德国本土,今属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今奥地利全境,今波兰西北部(西里西亚、波美拉尼亚、西普鲁士、但泽),东普鲁士(今俄占)、梅梅尔(今立陶宛占)。
此外就是占领区和总督区、保护国,以1942年初为例:法国北部大部,法国西部沿海,丹麦全境,挪威全境,斯洛伐克,波兰总督区、乌克兰总督区和东方总督区(这三个总督区构成了东线前线和德国本土之间的地域),还有南斯拉夫大部和希腊大部。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意大利是友邦。
占领区随意战争进展也有变动。1942年底占领了法国本土全境,1943年9月占领那不勒斯以北的意大利大部,同时东线有所收缩。
扩展资料:
德国二战惨败后版图变化:
1945年6月5日,美苏英法四国代表抵达柏林,签署了《关于击败德国并在德国承担最高权力的宣言》等三个文件,统称“柏林宣言”,宣布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
而四国占领区的总司令组成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驻地位于柏林,作为占领期间的最高权力机构,下设协调委员会作为辅助机构。成员有苏联元帅朱可夫、美国将军艾森豪威尔、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和法国将军科尼希。还规定了,有关德国的问题必须由四国共同协商,只有一致通过才能作出决定。
德国在一战后被割让了大量的土地,这是导致德国民族情绪上升,以至纳粹上台,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二战后,同盟国吸取了教训,没有再割让德国本土的土地,只是把德国自纳粹上台后掠夺的他国土地归还,还将德国分成四分,法、英、美管理区形成后来西德;苏管区为东德。
更多文章:

林书豪已解除隔离(林书豪宣布新冠痊愈,他接下来会有什么计划)
2024年3月6日 00:10

从头再来mv(98世界杯以后,中央台放过一首MTV,叫什么名字啊)
2024年11月11日 20:30

nba全明星球衣(在以前nba全明星赛时为什么上场的球员都是穿自己所在球队的球衣)
2024年4月19日 04:40

实况足球2009中文版(实况足球2009简体中文硬盘版怎么安装)
2024年2月4日 12:50

(还珠)雍正来了(求关于数字穿越还珠的耽美文!!一定要完结的!!!)
2024年7月21日 18:59

喻言 诺亚大陆(诺亚大陆喻言恶心 诺亚大陆现在怎么样了【现状揭秘】)
2025年1月23日 05:42

拜仁巴萨皇马(欧洲足坛一夜三场冷门,拜仁马竞很尴尬,巴萨皇马觅得逆袭良机)
2025年4月4日 06:57

2000欧洲杯法国意大利决赛(200年欧洲杯决赛上谁打入了金球)
2024年12月22日 18:01